其中興修水利工程,在崇禎在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各處經常泛濫的河道,在這些年裏,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了修繕,而且由地方官府牽頭,在農田之中,也大力修建各種水利設施,北方農田之中,則大量的打井。
為此於孝天還著令工部,利用現有的技術水平,親自設計了一種新式的打井的畜力打井機械,用來取代以前完全靠人力開挖打井的方式。
古代打一口井出來,是相當費力而且相當危險的事情,基本上全靠人力朝地底下挖,直到挖出水為止,期間經常塌方,把挖井的人給活埋在下麵,打井是個絕對冒險的行業,搞不好就死人,而且耗費很大。
但是新式的畜力打井機械,卻可以讓打井這種事情變得簡單一些安全許多,這為北方農業抗旱也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使得北方農業發展的時候,抗旱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當然這都是一些瑣碎的事情,像這樣的小事,於孝天也都在始終關注著,不斷的在推行新的政策。
而且為了以後大力發展工商業,在基礎設施方麵,他立國登基之後,開始大力興修道路,以前大明年間的官道,因為年久失修,缺乏維護,加之修路技術的限製,使得各地官道的情況非常非常惡劣。
許多官道長年累月的行車,加之缺乏維護保養,簡直就成了一條條深溝,不下雨的話上麵是厚厚的浮土,下雨的話就成了一條條水溝,根本無法行人或者行車。
於是於孝天在朝中開玩笑照搬了後世的一個口號,那就是要想富先修路,把道路先修好,那麼各地就能更快的富裕起來。
至於修路的資金,他下旨讓戶部想辦法撥發,先從北方開始,采用他在台灣島上的那些修路的方式,先期資金不夠,就挑選主要的官道進行修築,然後隨著以後財政狀況越來越好之後,再開始修築更多的官道。
至於修路的人力,則在各地就地征發,但是工程隻能選在農閑時候開工,在農忙時候必須停工,隻允許在五十裏之內征發民夫進行修路,不得長期占用民夫在工地勞作,另外也不許各地官府,讓民夫自備口糧,就算是不給民夫發放工錢,起碼也要供應他們在工地做工時候的糧食供應,讓他們吃飽幹活。
雖然這麼做老百姓賺不到錢,但是作為商業意識很差的普通百姓們,在農閑的時候,閑著也是閑著,雖然閑著的時候,吃得少吃的不好,一天兩頓總是免不了的,就算是隻喝粥,也是要吃自家的糧食的。
現在官府征發他們在農閑之時去修路,雖然他們要付出勞動,但是這段農閑的時間裏,他們卻可以在築路工地上,免費吃飯,不用吃自家的糧食,這就為他們自家節省了一些糧食,這比起前朝時候,官府動輒征發勞役,還要他們自己出糧,已經讓他們感到待遇相當不錯了,就算是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僅僅是一天可以在工地上吃兩頓飽飯,也已經讓他們很是滿足了。
而且在公敵幹活,吃的是實實在在的幹飯,基本上可以管飽,比起在家喝稀粥要強的太多了,所以老百姓單單隻奔著這口飽飯,也願意去工地上幹活。
所以其實這個時代,修築道路和河道,真正投入的資金並不是非常大,地方官府主要付出的隻是一些糧食和一些工具,修築道路的用料也是就地取材想辦法解決,成本並不是很高。
甚至各地還出現了一些原本讓每家每戶隻出一個勞力,到築路工地上做工,但是一些窮人家為了省下自家的口糧,居然把家裏麵用不上的勞力都趕到了工地上去幹活,隻為了工地上免費提供的兩頓飯,可以吃飽,還能省下他們自家的口糧,可見得老百姓在這個時代,日子過的還是相當的饑苦的。
就在於孝天登基稱帝的第三年開始,也就是承天三年的時候,隨著大中朝內地各地局勢基本上完全平靖下來之後,於孝天下旨開始擴編海軍,讓這些年來始終都處於絕對配角的海軍終於迎來了他們的春天,開始進入到了一個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之中。
從崇禎十二年底於孝天下令開海禁之後,中國沿海的海上貿易活動就開始發生了井噴式的發展。
大量的商賈開始把資金投入到了通海貿易之中,有人開設工坊生產各種可供出口貿易的商品,也有人把資金投入到了建造海船招募水手出海貿易的投機之中。
這也就帶動了整個中國沿海一帶的造船業的爆發式增長,原來已經因為大明二百多年禁海政策,導致的中國造船業嚴重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短短幾年間就得到了扭轉。
於孝天下旨開海禁,同時也取消了原來對所造船隻大小的限製,隻要你有錢,船寮也有這技術,想造多大就造多大,但是前提是要結實,能承受住海上的狂風巨浪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