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生活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盡量讓生活有意義,否則就好像白白來了一趟世界,隻有一些消極的感受。我們既然已經存在於這裏,就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智慧點睛
生活雖然總是有消極的一麵,但是並不能總是消極。我們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應該對生活充滿信心。
少看表麵,多了解初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警誡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能過於單一,不能隻看到人或事的表麵,因為時間一久,好的也可能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交往時,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麵,而是應該去了解他們的初衷。
就像平靜祥和的表麵之下往往暗藏殺機一樣,美好的外表之下也可能居住著一顆醜陋的靈魂;相反,縱使外表醜陋無比,也可能是像卡西莫多(雨果著作《巴黎聖母院》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那樣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沒有人會在臉上寫著“壞人”到處招搖撞騙或是像灰太狼那樣臉上打著叉到處作惡,而有時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不符合禮儀的行為。一時的表麵行為可能會蒙蔽我們的雙眼,我們隻有在了解一個人初衷之後才可對其下定論,這才是我們處理任何人或物的正確態度,即所謂的“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有一次生活特別窘迫,家裏隻餘下一把米。他讓弟子顏回去煮飯。米飯煮熟之際,一塊灰土掉入鍋內,顏回心裏細細思量,如果置之不理,直接端給夫子,則顯得不敬;如果將沾了灰土的飯粒扔掉,則浪費糧食。考慮再三,最後顏回拿起這塊沾了灰土的飯粒,將其吃掉,而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在眼裏,孔子當時認為顏回給老師煮飯時自己先偷吃。後來孔子集會之時提到此事,顏回感到非常冤枉,於是將實情告訴了孔子,孔子才知是自己錯怪了顏回。知過必改,所以在另一次集會時,又說到此事,孔子說道:“即便是親眼所見之事,也有可能不是事實。”
孔子隻看到了顏回將米粒放入嘴中的動作,卻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錯怪了顏回。如果孔子了解他這樣做的初衷便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經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交往是表麵化的,我們會表現得很禮貌與客氣;第二個層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打交道,這種交往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較現實;第三個層次的交往則是精神交往,這種交往是關於道德、信仰、原則、感情、友誼等方麵的,是最高層次的。
我們在交往中,有時會因為初次相識的差印象而把一個人打入冷宮,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其實,這是極其不妥的做法,初次相識我們的交流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上,而在第一個層次的交流中,我們隻會看到一個人的表麵,通常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偽裝一下自己,讓自己顯得得體與善良,以便獲得他人好感,這無可厚非。但不乏有些真性情的人會將真實的自己展露在別人麵前毫不顧忌,這樣表現出來的可能有些桀驁不馴。總之,隻有在了解之後才可判斷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少看表麵、多了解初衷才會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哪些人是“衣冠禽獸”,哪些人雖不修邊幅卻擁有美好的心靈。當然,這樣的了解要建立在我們彼此有了更高層次的交流之後。
既然生活選擇了我們,我們就應該盡量讓生活有意義,否則就好像白白來了一趟世界,隻有一些消極的感受。我們既然已經存在於這裏,就應該用自己的力量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
智慧點睛
生活雖然總是有消極的一麵,但是並不能總是消極。我們應該對生活懷抱希望,應該對生活充滿信心。
少看表麵,多了解初衷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故事警誡我們看待問題的視角不能過於單一,不能隻看到人或事的表麵,因為時間一久,好的也可能變成壞的,壞的也可能變成好的。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我們在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值得我們交往時,不能一味地去看表麵,而是應該去了解他們的初衷。
就像平靜祥和的表麵之下往往暗藏殺機一樣,美好的外表之下也可能居住著一顆醜陋的靈魂;相反,縱使外表醜陋無比,也可能是像卡西莫多(雨果著作《巴黎聖母院》裏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有著善良的心,是真善美的代表)那樣擁有美麗心靈的人。沒有人會在臉上寫著“壞人”到處招搖撞騙或是像灰太狼那樣臉上打著叉到處作惡,而有時善良的人也會做出不符合禮儀的行為。一時的表麵行為可能會蒙蔽我們的雙眼,我們隻有在了解一個人初衷之後才可對其下定論,這才是我們處理任何人或物的正確態度,即所謂的“沒有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孔子周遊列國之時,有一次生活特別窘迫,家裏隻餘下一把米。他讓弟子顏回去煮飯。米飯煮熟之際,一塊灰土掉入鍋內,顏回心裏細細思量,如果置之不理,直接端給夫子,則顯得不敬;如果將沾了灰土的飯粒扔掉,則浪費糧食。考慮再三,最後顏回拿起這塊沾了灰土的飯粒,將其吃掉,而這一幕恰好被孔子看在眼裏,孔子當時認為顏回給老師煮飯時自己先偷吃。後來孔子集會之時提到此事,顏回感到非常冤枉,於是將實情告訴了孔子,孔子才知是自己錯怪了顏回。知過必改,所以在另一次集會時,又說到此事,孔子說道:“即便是親眼所見之事,也有可能不是事實。”
孔子隻看到了顏回將米粒放入嘴中的動作,卻不了解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從而錯怪了顏回。如果孔子了解他這樣做的初衷便不會發生這樣的誤解。
在與人交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經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的交往是表麵化的,我們會表現得很禮貌與客氣;第二個層次的交往是利益交往,雙方為了各自的利益或共同的利益打交道,這種交往會對一個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比較現實;第三個層次的交往則是精神交往,這種交往是關於道德、信仰、原則、感情、友誼等方麵的,是最高層次的。
我們在交往中,有時會因為初次相識的差印象而把一個人打入冷宮,從此老死不相往來。其實,這是極其不妥的做法,初次相識我們的交流停留在第一個層次上,而在第一個層次的交流中,我們隻會看到一個人的表麵,通常大多數人會習慣性地偽裝一下自己,讓自己顯得得體與善良,以便獲得他人好感,這無可厚非。但不乏有些真性情的人會將真實的自己展露在別人麵前毫不顧忌,這樣表現出來的可能有些桀驁不馴。總之,隻有在了解之後才可判斷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少看表麵、多了解初衷才會使我們真正認識到哪些人是“衣冠禽獸”,哪些人雖不修邊幅卻擁有美好的心靈。當然,這樣的了解要建立在我們彼此有了更高層次的交流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