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囊螢映雪、鑿壁偷光、劃粥割齏、頭懸梁錐刺股呢!他們隻能在這種隻要勤奮、有毅力、有才氣,無須物質支撐就能出成績的學科領域出人頭地,因此,古代的大詩人、大學問家很多都是出自寒門。
當然,武將也大都起於田畝,出自草根,原因同上。很多人因為家裏窮,為了混口飽飯吃就報名到“大熔爐”裏吃火鍋了,後來在戰場上砍著殺著就立功受獎,成為首長了。
北府軍的首長是謝安、謝玄。創建北府軍的初衷主要是為了抗衡北方政權。謝安主導東晉朝政那會兒,北方有一個強大的國家:前秦。這個國家很牛,統一了整個北方地區,就東晉依仗著長江天險,占著東南方的一小塊地方和前秦分庭抗禮。搞得前秦皇帝苻堅很沒成就感,整天在大臣麵前嘮叨些“四方略定,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的唉聲歎氣之語。
這苻先生覺得全天下都被大秦陽光普照了,就東南那個角落裏還被黑暗統治著,所以他要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唯東南一隅,未沾王化”這句話有點意思,充滿了對南方漢族政權的鄙夷。前秦是氐族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五胡亂華”其中之一胡。上學時,教科書上寫的一直都是大漢政權瞧不起少數民族國家,連人家名字都不好好稱呼,叫的都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別人都是烏七八糟的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我大漢是光明正大的中神通。沒想到這個今天早已不存在的氐族當年那麼門縫裏看東晉,可見當時前秦、東晉兩國力量對比之懸殊。
苻堅仗著強大,老想著要百萬雄師過大江,吃掉東晉司馬家。司馬家宰相謝安能不緊張嗎?趕緊地向全國青壯年發出“到部隊去,到軍營去”的號召,組建了一支精兵部隊,交由自己的侄子謝玄統領,駐守在距都城建康很近的京口。因為京口當時居民多是西晉戰亂時從中原逃難來的北方人士,所以別稱“北府”,因此,這支軍隊便得名“北府軍”。
北府軍存在的時間很短,隻有二十幾年,但這支武裝是東晉真正的王牌軍,擁有劉牢之、諸葛侃、孫無終等一幫驍將,在戰場上那是召之即來,來則能戰,戰之能勝,從沒嚐過失敗是成功他母親的味道。在決定東晉命運存亡的淝水之戰中,打先鋒頭陣的就是北府軍著名悍將劉牢之,前秦士兵在精幹的北府軍麵前吃了大虧,死傷無數。最終被謝玄隔著淝河用了招忽悠計,成功把漫山遍野的北方大軍忽悠得一敗塗地。
要知道,苻堅帶來的可是正兒八經的百萬大軍,光騎兵就有二十七萬。他們的馬都比晉軍部隊多好幾倍!也難怪苻先生創造出了個“投鞭斷流”的成語:我們這麼多人把馬鞭丟進江裏,立馬就能堆出個三峽大壩!
能撼動三峽大壩的隻有核力量,而北府軍就是東晉的核武器。
劉裕就是這支核軍隊的一員,最初他在將軍孫無終手下當參謀。別看劉裕在商場上沒能把製鞋業做大做強,但在戰場上他卻是個智勇雙全的軍事奇才。他文能幫領導出謀劃策,武能自個兒拎著把砍刀上火線把敵人腦袋當南瓜切。
這樣的猛男在冷兵器時代,想不出名都不行。很快,劉裕就成了北府軍的業務尖子,揚名在外。
有時候,名氣就是把梯子。
劉牢之給劉裕送來個梯子,讓他踩著梯子登上了另一個更高級的事業平台。
隆安三年,浙東地區爆發了孫恩農民起義,起義軍攻州拔縣,聲勢很大。朝廷派劉牢之率北府軍前去平亂。軍隊開拔前,劉牢之想到劉裕的勇猛,便將這個本家調到自己身邊擔任參謀。
劉牢之沒有看走眼,劉裕在他手下為他獨當一麵,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劉裕所取得的那些令人交口稱讚和刮目相看的戰功都和一個人有關。從一定意義上說,這個人是劉裕的大恩人,因為如果沒有他,就不會有劉裕的赫赫戰功,也就不會有他後來再上新台階的事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