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南朝嘉年華(1 / 3)

但老子劉裕英雄,兒子劉義隆也能算得上是一位好漢。在這場接力跑中,劉義隆成功接棒,加速度向前,跑出了一個南朝百年紀錄。在為帝生涯中,他雖然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但整體上功大於過,表現雖不能說可歌可泣,但可圈可點是沒問題的。

下麵就來說一些與元嘉有關的那些事兒。

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的修複整治都和元嘉有關係,像芍陂、馬人陂、六門堰等堤堰都在元嘉年間進行過大規模興修。芍陂在安徽省壽縣,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是春秋時期的工程,距劉宋國已經超過一千年時間。宋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對芍陂進行一次徹底整治,使芍陂的灌溉以及防洪、泄洪能力大大提高。

興修水利幹什麼?

有利灌溉,促進農業生產呀!

農業是宋文帝特別著力狠抓的一項工作,用現在比較時髦的機關公文體來說,就是:皇帝親自抓,一把手負總責。

願意對這事負責的皇帝都是思想成熟、目光長遠的皇帝,隻有那些傻不愣登的皇帝才隻知道對美女負責,對金錢負責。其實對於帝王來說,隻要把農業抓好了,美女呀,金錢呀什麼的都不愁沒有,顏如玉、黃金屋,農業都能無限量提供。

因為農業是立國之本,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農業趴窩了,軍事、經濟、政治全都免不了多米諾骨牌命運。農業就是那立在最前麵的第一張骨牌,第一張倒了,後麵哪張牌都得跟著倒下。沒有糧食,你能空著肚子混出個啥名堂?

這種理論在當今世界依然適用。你一個國家再牛,飛機雲中燕了,坦克神行太保了,潛艇浪裏白條了,這固然厲害,但若沒第一產業的農業做支撐,遲早得玩完。要不咱們國家怎麼會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呢,怎麼會有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規定呢,你沒有耕地種莊稼、長糧食,啃導彈、吞炸藥能管飽?

宋文帝很聰明,這小夥子心裏透亮透亮的,三十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始終把作為立國之本的三農問題放在心上,並為之做了不少實事。

《宋書》記載,文帝“務在本業,勸課耕桑,使宮內皆蠶,欲以諷勵天下”。

“本業”就是農業。古代職業有本末之分,末指的是商業,做生意的那會兒不招政府待見,老板賺再多的錢也還是沒有社會地位。那會兒以自然經濟為主,政府對招商引資沒興趣,你老老實實種田領導最高興,政府給你化肥農藥種子,做生意的,加重征稅。

為樹立“種田光榮、養蠶光榮”觀念,推動農業大發展,宋文帝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自己在宮內也搞了塊試驗田種莊稼,同時要求皇後帶領嬪妃和宮女,在內宮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養蠶運動,大有自己抽絲織布、豐衣足食的架勢。

但老子劉裕英雄,兒子劉義隆也能算得上是一位好漢。在這場接力跑中,劉義隆成功接棒,加速度向前,跑出了一個南朝百年紀錄。在為帝生涯中,他雖然也有犯糊塗的時候,但整體上功大於過,表現雖不能說可歌可泣,但可圈可點是沒問題的。

下麵就來說一些與元嘉有關的那些事兒。

很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的修複整治都和元嘉有關係,像芍陂、馬人陂、六門堰等堤堰都在元嘉年間進行過大規模興修。芍陂在安徽省壽縣,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並稱為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

芍陂是春秋時期的工程,距劉宋國已經超過一千年時間。宋文帝即位不久,就下令對芍陂進行一次徹底整治,使芍陂的灌溉以及防洪、泄洪能力大大提高。

興修水利幹什麼?

有利灌溉,促進農業生產呀!

農業是宋文帝特別著力狠抓的一項工作,用現在比較時髦的機關公文體來說,就是:皇帝親自抓,一把手負總責。

願意對這事負責的皇帝都是思想成熟、目光長遠的皇帝,隻有那些傻不愣登的皇帝才隻知道對美女負責,對金錢負責。其實對於帝王來說,隻要把農業抓好了,美女呀,金錢呀什麼的都不愁沒有,顏如玉、黃金屋,農業都能無限量提供。

因為農業是立國之本,一切基礎都建立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之上,農業趴窩了,軍事、經濟、政治全都免不了多米諾骨牌命運。農業就是那立在最前麵的第一張骨牌,第一張倒了,後麵哪張牌都得跟著倒下。沒有糧食,你能空著肚子混出個啥名堂?

這種理論在當今世界依然適用。你一個國家再牛,飛機雲中燕了,坦克神行太保了,潛艇浪裏白條了,這固然厲害,但若沒第一產業的農業做支撐,遲早得玩完。要不咱們國家怎麼會有《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呢,怎麼會有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規定呢,你沒有耕地種莊稼、長糧食,啃導彈、吞炸藥能管飽?

宋文帝很聰明,這小夥子心裏透亮透亮的,三十年的皇帝生涯中,他始終把作為立國之本的三農問題放在心上,並為之做了不少實事。

《宋書》記載,文帝“務在本業,勸課耕桑,使宮內皆蠶,欲以諷勵天下”。

“本業”就是農業。古代職業有本末之分,末指的是商業,做生意的那會兒不招政府待見,老板賺再多的錢也還是沒有社會地位。那會兒以自然經濟為主,政府對招商引資沒興趣,你老老實實種田領導最高興,政府給你化肥農藥種子,做生意的,加重征稅。

為樹立“種田光榮、養蠶光榮”觀念,推動農業大發展,宋文帝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自己在宮內也搞了塊試驗田種莊稼,同時要求皇後帶領嬪妃和宮女,在內宮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養蠶運動,大有自己抽絲織布、豐衣足食的架勢。

這種行為雖然是示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但帝王在農活上的親力親為,毫無疑問會激勵民間的效仿行為,對提高勞動生產率很有好處。國人會覺得,皇帝和皇後都在耕田織布,我們也來幹這個吧,這事很時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