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畢業於美國西點軍校的航空工程師愛德華·墨菲,到愛德華茲空軍基地參與美國空軍高速載人工具火箭雪橇MX981發展計劃。為了研究人到底能夠承受多大的超重壓力,他和同事們一起進行了試驗。
其中有一個試驗是,把一套16個精密傳感器裝在超重實驗設備上,然後加壓,隻要傳染器沒有發出警報,就可以不斷加壓。可是,超重實驗設備在巨大的壓力下都變形了,傳感器的指針竟然一點都沒動。經過檢查後才發現,負責裝配的同事把這16個傳感器全都裝反了!
沮喪的墨菲,不經意間跟同事說了一句玩笑話:“如果一件事情有可能出錯,讓他去做就一定會弄錯。”後來,墨菲的上司斯塔普在試驗任務完成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對墨菲的話用極為簡潔的方式作了重新表述,並將其稱之為“墨菲定律”,他說:“凡是可能出岔子,就一定會出岔子。”
這,就是墨菲定律的來曆。說到它的實質,用通俗的話來講,簡直就是“倒黴定律”,怕什麼來什麼。隻要有存在的可能性,有時事情總是會朝著我們所想到的不好的方向發展。
你大概也有過這樣的經曆:衣服裏裝著兩把鑰匙,一把是房間的,一把是汽車的,想拿出汽車鑰匙的時候,往往拿出來的就是房間鑰匙;工作之餘開個小差,也沒有真的偷懶,卻被老板撞個正著,再怎麼解釋都是狡辯;一把菜刀鈍得厲害,切菜都切不動,卻偏偏被它傷了手指;早高峰乘車,自己站著的地方總是空不出座位,一路站到腿軟……墨菲定律就像是一個神秘的幽靈,不時地捉弄人,讓人懊惱煩躁。
麵對這麼一個討厭的家夥,我們花費如此多的時間和精力來探討,就隻為了證明它的存在嗎?當然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是,透過墨菲定律誇張的表現形式,領悟隱藏在“倒黴”背後的積極意義。
墨菲定律不是一個強調人為錯誤的概率性定理,它闡述了一種偶然中的必然性。容易犯錯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弱點,無論科技多發達,有些不幸總會發生,而且我們解決問題的手段越高明,麵臨的麻煩就越嚴重。
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都要盡可能地想得周到、全麵一點,因為人永遠不可能成為上帝,你妄自尊大忽視了錯誤發生的可能性時,就會遭受到懲罰;如果我們能夠承認自己的無知,那墨菲定律會幫我們防患於未然。要是一不留神,真的發生了不幸或損失,也要學會笑著應對,努力去總結所犯的錯誤,而不要企圖掩蓋它。
人生不可能永遠順風順水,但如果能夠多重視一下小概率事件,少一點僥幸心理,多一點正向思維,防患於未然,必會減少很多遺憾。墨菲定律不可怕,重要的是領悟它的善意,把它當成提醒自己隨時保持警惕的警鍾,而不是當作無力回天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