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焦慮成為一種流行病(1 / 2)

麵對不明覺厲的“互聯網焦慮症”,汪峰的一曲《存在》唱出了時下無數傳統企業家的心聲:“多少次狂喜,卻備受痛楚,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

“互聯網+”時代使我們看到,企業淘汰和更替非常快速、非常殘酷。最使大家感到震驚的是,柯達是美國文化的象征,有130多年曆史,說倒就倒。所以,互聯網加快了商業洗牌的速度。不管你的企業過去多麼完善、成功,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可能都不堪一擊。

前不久柳傳誌邀請了10位創業者和媒體人參加“西山會議”,會議中柳傳誌透露,自已搞不懂雷軍,甚至麵對現在的一些新思維,也沒有年輕人理解得那麼快,或者一時理解不了,但是自己準備投資他們,然後再研究再學習。柳傳誌認為移動互聯網對整個社會的顛覆是必然的,但是它有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之中,給了人們調整、嚐試,甚至顛覆自己的機會。如果自己顛覆不了自己,就請別人來顛覆。

企業在這個時代的焦慮和尷尬,無疑來自於我們正在經曆的各種商業革命。比“被征服”更為可怕的是“不知道會被誰征服”。麵對焦慮,你甚至無法選擇逃避。有人以為封閉自己、拒絕變化,就可以用種種手段阻擋潮流。殊不知,阻擋潮流換來的暫時苟延殘喘,不僅會錯失轉型機會,而且最後無一例外會讓自己死得更加難看。

在互聯網的衝擊下,傳統商業巨頭的優勢,正在慢慢地被瓦解,以前打下的江山可能隨時麵臨消失。這絕對不是駭人聽聞,看看天貓、京東對蘇寧、國美的衝擊就知道了,令人最為頭痛的是,下一個被顛覆的是誰還不得而知。所以這並不是王首富一個人的焦慮,而是傳統企業巨頭們麵臨的集體焦慮,包括聯想、蘇寧、格力等,似乎支撐過往30年中國經濟發展的巨頭都在其列,無一幸免。

麵對焦慮,搜狐公司董事局主席張朝陽曾坦然地說:“我原來很焦慮,但是我必須解脫,尋找快樂之源,如果不解脫的話,我會一天天蒼老下去,焦慮下去。”

幾年前,張朝陽在楊瀾的訪談中絲毫不避諱地剖析自己,他說,他曾嚐試去美國找心理醫生,大量閱讀心理、精神類書籍,同時嚐試在東方哲學中尋找自己焦慮的原因。

按照張朝陽自己的表述,2007年是其“思想分水嶺”。在閱讀了一些佛教書籍之後,有朋友介紹他開始看印度學者克裏希那穆提的著作。“這些書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過去幾年想太多了,很多精神官能症患者都是想太多,鑽牛角尖。我意識到了思考的危害性。”

後來,張朝陽在博客上把自己那段時間的感受寫了出來,他寫道:“效率、價值觀與判斷是通過大腦的記憶、分析、思考、認同來觸發,放大自我的恐懼的,所以,焦慮來自於思想、思考,無焦慮來自於思想的止息。根據印度哲人克裏希的觀點,我們要學會觀察、了解,但要讓思想停止,真正地活在當下。”

麵對不明覺厲的“互聯網焦慮症”,汪峰的一曲《存在》唱出了時下無數傳統企業家的心聲:“多少次狂喜,卻備受痛楚,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多少人笑著,卻滿含淚滴,誰知道我們,該去向何處,誰明白尊嚴,已淪為何物,是否找個理由,隨波逐流,或是勇敢前行,掙脫牢籠,我該如何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