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人想起了兩年前離家出走的北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C。在C看來,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擁有出國留學經曆、好工作、大房子、跑車、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實在是“混”得太慘,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可憐的棄兒。
像C這樣渴望擁有多種“硬件”並用以證明自己成功的年輕人,在我們周圍並不罕見。由於他們對成功抱有迫切的期待,一旦不能如意甚至落拓失意,就可能陷入一種欲罷不能的焦慮之中。其實,醫學上的“焦慮”原本不是壞事,它可以視同為一種憂患意識,能使人警醒、催人奮進,具有使人進化的意義。但焦慮如果發展到極端,就成了一種心理障礙,使人充滿了過度的、長久的、模糊的憂愁和擔心。一般的焦慮都有一定的誘因,“成功焦慮症”的誘因,無疑在於流行的社會意識對所謂“成功”的片麵認定與過度強化。人們耳目所及,能掙錢、掙大錢、香車豪宅、出人頭地、富貴還鄉、贏者通吃、名利雙收,通通都是“成功”的代名詞,一個人如果不成功,仿佛真的就是一個可憐的lor。
當年張愛玲說,成名要趁早;今天的年輕人則被告知,成功要趁早。“從美國的比爾·蓋茨到中國的張朝陽,一大批財富英雄年紀輕輕就腰纏億萬富可敵國,瞧人家那錢是怎麼掙的?如果比爾·蓋茨和張朝陽學不了,可小學同學張三、中學同學李四,還不同樣是一張嘴兩隻手,一眨眼的工夫人家就發了,我為什麼就不行呢?魚有魚路,蝦有蝦路,我又何必老是苦哈哈地作繭自縛?”從“成功學毒藥”到“成功焦慮症”,“成功”誤人子弟的悲劇何其多矣!
當務之急,是必須改變那種把所謂“成功人士”塑造成時代英雄的單一意識導向,幫助年輕人培養樸素的成才觀念和多元的生活理念,引導他們做有遠見、有耐心、從容大氣的勞動者。應該讓年輕人相信,成功雖然有一些外在的評價指標,但更多地取決於當事者的內在感受;一個人對自己的成功認可度,與他在事業上已經取得成就的大小,特別是與他所擁有物質財富的多寡之間,並無必然的聯係。
應該讓年輕人懂得,世界上既有少年得誌,也有大器晚成,既有萬眾矚目的榮耀,也有清虛自守的安寧。當國家和社會建立起了新的評價體係,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和地域,在不同層次和程度上付出了勞動、做出了成績的公民,都將享受到足夠的榮譽,樹立起自己的尊嚴和成就感。雖然由於稟賦、性格、成長環境、發展機遇的差異,絕大多數人終其一生注定了不可能成為比爾·蓋茨,但隻要踏踏實實走好生活的每一步,我們每個人都是驕傲的成功者。
這讓人想起了兩年前離家出走的北京某名牌大學研究生C。在C看來,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一個名牌大學的研究生,如果不能擁有出國留學經曆、好工作、大房子、跑車、漂亮女朋友等“硬件”,就實在是“混”得太慘,就是一個徹底的失敗者,一個可憐的棄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