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托·蘭克:焦慮與個體化,焦慮與分離
奧托·蘭克,奧地利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最早和最有影響的信徒之一。
蘭克曾經一度被弗洛伊德視為理想的“精神分析之子”。但是1924年之後,兩人就決裂了。事件的導火線源於1924年,奧托·蘭克出版了一部名為《出生創傷》的著作。一開始弗洛伊德很喜歡這本書,但是後來他發現自己無法忍受這本書的觀點,因為蘭克認為神經症的核心在於分娩創傷帶來的焦慮,而不是自己一直以來堅持的俄狄浦斯情結。
奧托·蘭克的焦慮理論:
奧托·蘭克認為,人的一生充滿了無止盡的分離。但是每一次分離都是個人擁有更大自主性的機會。從母體出生是人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戲劇化的分離。之後人還會經曆斷奶、上學、離開父母、結婚生子等分離,死亡則是最終的分離。焦慮正是所有這些分離帶給人的不安。
奧托·蘭克指出,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分離,不斷追求自主性的一生,分離或不分離都會帶來焦慮。當一個人熟悉的環境被打破時,他會有焦慮。當一個人拒絕與眼前的環境分離,他也會有焦慮,除非他的自主性已經失去。
在《出胎創傷》一書中,奧托·蘭克主張“嬰兒在誕生行為中,首次體驗到恐懼感”,並把嬰兒的這種不安稱之為“麵對生命的恐懼”。奧托·蘭克相信,嬰兒一出生他br她的恐懼便已經存在了。他說:“個人帶著恐懼誕生,這種內在恐懼獨立於外來的‘性’或其他性質的威脅之外。”奧托·蘭克這裏所說的恐懼實際上就是一種不安全感和焦慮。
在奧托·蘭克看來,嬰兒的原初焦慮在個體的一生中會以兩種形式出現:生的恐懼和死的恐懼。
所謂生的恐懼,是伴隨著人的創造性行動而來的焦慮,它是“個人必須過著孤寂生活的恐懼”。奧托·蘭克認為,當個體感知到自己內在的創造力時,便會出現這種焦慮。為了施展自己的創造力,人會開創新的關係組合,拓展新的人際關係以及對自我進行重新整合。而這種做法帶來了與舊友人際關係分離的威脅。如果說,個體生的恐懼來自“進步”、成為個體的焦慮,那麼死的恐懼則來自“退步”、失去個體性的焦慮,害怕被整體完全吞噬的焦慮。
奧托·蘭克相信,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在“生的恐懼”和“死的恐懼”這兩種極端的焦慮形式之間擺蕩。要通過治療來克服所有焦慮是不可能的,奧托·蘭克指出,神經病患無能保持這兩種焦慮形式的平衡。因為焦慮過大,他們都會普遍地壓縮自己的衝動和自發活動,然而這樣做無疑會使自己過度疚責。但是那些健康和具有創造力的個人,能夠有效地克服焦慮,與自己的心理分離危機達成和解,並不斷獲得進步。
奧托·蘭克還認為,因為人有追求個性化的意誌,所以治療師在治療中應該創造一種環境,讓谘詢者能夠發現自己的意誌,承擔自己的責任。治療關係應該是充滿慈愛、理解和關懷的。雖然奧托·蘭克的某些思想仍然存在一些漏洞,但是可以明確指出的是,在剖析焦慮與個體化以及焦慮與分離的關係方麵,沒有人能比他更具洞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