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我為什麼寫這本書(代序)(1 / 3)

對於一個寫作者來說,寫作就是他的工作,他的生活。

作者可寫的東西很多,許多選題就像交通堵塞的十字路口,哪個選題先放行,得有個計劃,有個整體思考。

這本書是計劃外的,或者說是插隊的。

寫一本與職場規則有關或者介紹職場規則的小說,我有計劃。我的計劃是將一些職場規則,融進人物故事中,讓讀者讀故事的同時,感受一下我對職場的某些領悟,讓年輕的讀者從中受益。但在此前,我還真沒有想過直接將這些感悟寫出來,以一種規則解讀的方式而不是故事的方式呈現給讀者。

每一個人都曾經年輕,所有的年輕人和職場或者說得更廣一點和社會,一直矛盾著,衝突著,卻又無所適從。

職場需要大量的具有職業精神的從業人員,許多單位許多老板,都在感歎,招不到人。同時,年輕的大學畢業生卻又陷入畢業就是失業的怪圈,每年進入夏天,各大媒體都在公布,今年有多少萬畢業生,又有多少人可能加入失業大軍。

大學生認為自己一切都準備好了,隻要一跨入社會,跨入職場,就有一個美好的遠大的前程在等著他們,因此滿懷期待,滿腔熱情,又無比激動,希望快點進入職場,大幹一場,讓這個美好的未來,早點實現。職場卻認為他們什麼準備都沒有,比一張白紙還白,認定他們不是自己想要的人,給他們的自信,迎頭一盆冰水。

遇到這種情況,大學生又會心裏不服,一下子將自己從一切都準備好了降回到學生狀態,心中暗暗地說,你要的是人才,我自然不是。如果是,我還去你那裏就業?早已經被那些好單位搶走了,或者自己創業了。你要人才,也不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你出的那點可憐的薪水,能招到高水平的人才嗎?

職場不在乎付出高額的薪酬,隻在乎付出的薪酬,是否物有所值。

相反,大學生認為自己不是人才,本身,就是對自己的自踐,思路錯了。同時,還是為自己沒有準備好找借口。

職場很清楚,年輕的大學生,可能是未來的人才。那也僅僅隻是可能。是不是,還需要未來長時間的曆練。所以,他們招人的時候,肯定不會傻到從大學生中選擇人才。他們希望招到的,僅僅隻是那些有一定職場準備的人,或者也可以說,是那種更具有領悟力的人。

什麼樣的職場準備?領悟力是什麼東西?年輕的職場人或者大學生們一定迷惑。

一些介紹成功學的書,也從未涉及這一點。

對此,我是有些感受的,這種感受,源於這些年,我一直在職場帶團隊。我所帶的團隊不大,十幾個人。為了能夠使得我的團隊充滿戰鬥力,我也一直希望有新鮮血液加盟,所以,我每年都在招人。

正是帶團隊和招人過程中,我對職場需要什麼樣的人,越來越清楚,同時,對於大學生們缺少什麼,也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

我自己的總結是,職場需要具有職場心態的人。而年輕的大學生們,他們的心態,還停留在學生時代,所擁有的,是一種錯誤的心態。我給這種心態,取了一個名字,叫學生心態。

這些年來,我一直跟我的團隊講職場心態和學生心態。

我甚至可以說,我和學生心態戰鬥了多年。年輕的時候,我和我自己懷有的學生心態戰鬥,而現在,我和年輕的職場同事們所持有的學生心態戰鬥。

同時,我還不得不承認,我是一個失敗者。我甚至不知道,我對我的團隊成員一再強調的職場心態,是否真的對他們產生了作用,我也不知道,我所強調的這一切,是否在未來的某個時候,對他們起作用。

相反,我和很多董事長、總經理或者職場高層人士談過職場心態和學生心態這兩個概念,在他們之中,我找到了共鳴。通過交談,我意識到,我們的認識是相同的,我們對職場的領悟,也是相同的。但另一個不幸的相同是,我們對絕大多數年輕的大學生或者年輕的職場人士的認同,也是共同的,他們缺少的,就是職場心態。

這並不是說,我們就對此感到寒心。不是。相反,我們對這些年輕的大學生們是充滿信心的,認定他們的前途,一定會超過我們。

原因很簡單,我們也曾年輕過,我們也曾在相當一段時間裏,並不具備職場心態,我們同樣是抱著學生心態進入社會的。正是這種學生心態,使得我們錯過了很多的人生機會,也讓我們一度迷惑,覺得這個職場太難適應了,各種關係太複雜了,一些看似小而又小的事,讓我們碰得頭破血流。

從學生心態到職場心態,這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你能不能走通這條路,在於你的悟性,你用多少時間走通這條路,同樣在於你的悟性。也就是我說的領悟力。

與我們相比,現在的年輕人是幸福的,是幸運的。在起點差不多完全一樣的情況下,今天的年輕人,能夠讀到很多總結經驗、啟迪思維的書。而我們還很年輕的時候,卻沒有這樣的書。換句話說,我們那個時候,沒有多少人總結過與此有關的東西。社會無法提供給我們相應的教材。

即使如此,我也沒有想過要寫這樣一本書。

在我看來,社會上這類書已經實在太多了,用汗牛充棟,不知是否誇張,但在新華書店,整櫃整櫃都是這類書,卻是事實。我犯不著在一個我並沒有優勢的領域,幹一件很費力卻不一定被叫好的事情。

今年三月,我所任職的湖南華聲在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找到我,希望我給員工講一堂課。這是一個主題培訓的內容之一,主題就是做一個優秀的華聲人。

一個主題培訓,隻是一兩個小時,不可能講太多。所以,我一開始想到的是講職業忠誠。可提筆寫這個講稿的時候,我的腦中冒出來的,卻是職場心態和學生心態。這兩種心態,在我的心中打架已經多年,印象實在是太深了,想說的話也多。於是,我改變了主意,著手寫下了標題:職場心態與學生心態。

我匆匆寫就了講稿,兩萬字。

講稿剛剛寫好,我接到參加在海南舉辦的第二十三屆圖書博覽會的邀請,其中在海南大學有一場演講。我將這個稿子拿到了海南,在那個神聖的大學講堂上講了一次。

我對海南大學的同學們說,我知道你們準備畢業,為了進入社會,你們做了很多準備,考了很多這個那個證書。你們認為你們早已經準備好了,躊躇滿誌,鬥誌昂揚。但是,我要告訴你們,職場根本不認你們準備的那些東西,那些東西,在職場根本不值錢。職場要什麼?職場要職場心態,你們不僅沒有,甚至完全不知道什麼是職場心態,自然就不知道從什麼方麵去準備。

事後,有海南大學的大學生和我聊天,說,黃老師,聽了你的演講,我覺得很有道理。可是,我越來越困惑了。你說我們考的那些證沒用,可職場就認那些東西,我們怎麼辦?

我回答說,職場是不是認那些,我還真的不知道。至少,我所接觸的一些職場人士,他們是不在乎這個的。就我個人的理解,職場需要的是定人定崗,是專才,不需要什麼都會一點什麼都不精的人。所以說,職場根本不需要你們考的那些證。至於你會得出職場需要這些證的結論,我猜測,可能是你們的老師傳達的這個信息,也可能是那些拉你們去考證的機構傳達的這個信息。他們是經營單位,需要業績需要高額的利潤,一句話,需要賺大量的錢,這些話背後,是商業利益。另一方麵,職場或許覺得,你們目前還是零,多一個證書,是在零之上加了一分,有一分比沒有分要好。可你們不知道,那些專業證書,確實能給你們加分,但其分值很低,一個專業證書,可能值零點一分,至多零點二零點三分。而職場心態,卻能讓你們獲得大分值的加分。每加一項,可能是一分,也可能是二分,甚至可能是五分十分。

大概正是因為大學生們的這種困惑,這次演講的效果,我個人認為並不好。

不好是因為對於職場心態的理解,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需要一生的修煉。僅僅一堂課,別說改變年輕人的學生心態,就是讓其有一點點領悟,都是難事一件。也因為人是急功近利的,他們需要的是更具針對性的東西,是可以立即去做的東西,是他們正在思考或者正在困惑的東西,我所講的東西,絕大多數不在他們的這種需求之列。

相反,有一位我的讀者,大學畢業後有了幾年的職場經曆,得知我去海南大學演講,專程趕來聽了。事後和我聊天,非常激動。他對我說,如果我現在是大學生,我也不能理解你所講的內容。但是,工作了幾年之後,我的感受就深了。

從海南回來的第二天,我的一位原部下來找我。他說,“黃老師,我遇到難題了。”

我問:“什麼樣的難題?”

他說,“我現在的工作環境非常複雜,複雜得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他所說的環境,我非常熟悉。要說複雜,有人的地方,都複雜,處理這種複雜的人際關係,對於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確實是非常之難的。但是,你隻要有良好的職場心態,就算是再複雜的職場環境,也不至於讓你困惑到苦苦掙紮的程度。

我說,“你說說看,怎麼複雜?”

他說,“第一,我的部門主管和上麵的一位分管副總是死對頭,兩人水火不相溶,我們這些新人,夾在兩人中間,無所適從。第二,我們單位進來了一個新人,是某某老總的親弟弟。主管把一切向他傾斜,我們這些沒有後台的人,怎麼可能競爭得過官二代?我們失去了公平競爭的環境。”

我一聽,明白了,他這是典型的學生心態,把許多事放大了,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了。

首先,他的部門主管會不會和分管副總是死對頭?可能會,可能不會。

可能會,是因為這個主管,所持的也是學生心態,沒有完全明白職場規則。這種可能是存在的,畢竟,作為一個部門主管,應該年齡不大,進入職場的時間也不太長,對於職場心態的理解和把握,一定有偏頗,不全麵。這位主管很可能錯誤地以為,隻要搞好一號首長的關係,其餘的,都可以不管不顧,因此和分管副總出現較大分歧。

可能不會,是因為職場規則擺在那裏,誰都不可能違背職場規則。

職場最大的規則是什麼?是程序正義。這不僅是職場最大的規則,也是社會最大的規則。

具體到職場,所謂的程序正義,也就是規則的正義。再具體一些,職場的管理,靠什麼來維持?靠等級製,也就是金字塔形權力結構。這個等級製必須是順勢的,而不是逆勢的。一級管一級,分工負責,相互協作,由上向下,既不能反向而行,由下級管上級。職場規則最大的敵人是越級,下級越級上報,上級越級管理。如果不遵循這種程序,職場就亂套了。

如果大家都明白這一規則,部門主管,就不可能和分管副總產生巨大矛盾,更不可能成為死對頭。分管副總是部門主管的直接上司,對於部門主管的任用,有第一發言權。分管副總若真和這位部門主管是死對頭,分管副總完全可以直接將此人降職,甚至辭退,沒有必要將個人情緒帶進職場,使得職場關係異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