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不擇手段要成功:嬴政文化的流毒(2)(1 / 1)

《史記》的注解中說:《不韋傳》雲不韋,陽翟大賈也。其姬邯鄲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獻於子楚。

這種說法未必可靠,畢竟有娠與否,無人做證。有人說按照月份算,嬴政並不是呂不韋的私生子。這種說法也未必可靠,因為嬴政出生的月份,我們是確定的,但是呂不韋送小妾給子楚的月份,我們並無確鑿證據。何況,子楚當時身份低微,是被當作人質放在趙國。呂不韋政治投機意識強,花錢給子楚"競選",子楚才能最後繼位當了王。也就是說,在趙國時他是仰仗呂不韋支持和保護的。呂不韋對他不錯,把自己的小妾都送給了他,但是如果呂不韋動了個心眼,在小妾身上先下個種子做投資,也未嚐不可能。即使是送給子楚後,呂不韋想和小妾偶爾重溫舊好也不是不可能。因為,嬴政母親後來就是在門禁森嚴的深宮中,也一樣有本事通奸生孩子的。所以,嬴政究竟是誰的兒子,也許隻有到了秦始皇墓挖開後,通過比對嬴政和前代秦王的DNA才能確定了。

嬴政的童年估計不很幸福,一是因為他隻是一個人質的兒子,在趙國會被人欺負;二是他還很可能是個私生子。而嬴政名義上的父親雖是一個國王後裔,卻隻能寄於商人呂不韋門下,對呂不韋即使有不滿,也不敢得罪這個"投資商",他的心情也不會很好。因此嬴政沒有一個令他能尊重的父親形象,也和母親的關係並不很好(後麵的事情能證明這一點),並不能通過認同父親而樹立起自信,也不能因母親的愛而獲得自信,所以奠定了他內心深處的最初也最強的自卑情結。

名義上的父親早死,嬴政即位為王。按照尉繚的說法,嬴政這個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誌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相貌如何且不論,所謂"豺聲"可以稍做分析,豺聲是一種尖銳的聲音,按照軀體心理學研究,發出這種聲音的最常見的原因,是一個人的咽喉肌肉逼緊造成的。而這樣形態的肌肉逼緊,最常見的心理原因是,當一個人有憤怒情緒又去壓抑的時候,有時他會不自覺地收緊咽喉肌肉,因此,豺聲出現的心理原因,可能是一個人經常壓抑自己的憤怒情緒。嬴政壓抑自己的憤怒,但是憤怒並不會因此消失,隻是被積攢起來了,因而,在可以發怒的時候,嬴政的憤怒就會格外強烈,於是他成為了一個暴君,輕於殺戮。"居約易出人下,得誌亦輕食人",這兩個看起來大相徑庭的行為,實際上相互聯係:在需要利用別人的時候,表現出謙恭待人,是為了將來的成功;而他在假意謙恭的時候,自卑感卻給他帶來痛苦,他壓抑這些痛苦以及對給他痛苦的人的憤怒。而在將來得誌的時候,他再加倍地把痛苦奉還給對方。

嬴政之類骨子裏很自卑的人,出於補償心理,會表現出一種誇大的"自信"。當然嬴政是幸運的,他的確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因此,他也有機會表達"自信",把自己的稱號叫做"始皇帝"。但是,不論他們自以為多麼偉大,在潛意識裏,他們依舊自卑,因此,越是外在強大時他們就越容易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因為他們內在的弱小和外在的強大相映襯更顯得渺小。為了安全感,他必須把所有威脅除掉。為了除掉武力反抗的危險,他把天下的兵器全部沒收;為了除掉精神反抗的危險,他做出了焚書坑儒的文化毀滅;為了避免死亡的危險,他讓方士為他尋找不死之藥。在現實層麵,這些行為固然有實際情由,但是在心理層麵分析,這些行為實際都是一種不安全感、恐懼感所引發的反應。追求各種安全的背後,嬴政隻是為了獲得安全感,而這個安全感是他注定無法獲得的。心理學指出,一個人隻有通過洞察了自我,才能真正化解潛意識中那些由於童年創傷而形成的消極印象。而外在的成功並不能達到這個效果。作為法家思想承繼者的嬴政,他不會像道家和儒家人物那樣進行自我修煉和自我修養,也就注定不可能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不可能化解自己的童年心理創傷。即使貴為始皇帝,在內心深處,他依舊是那個自卑而被人欺負的小孩子。午夜夢回,嬴政很可能會被噩夢驚醒,而這些噩夢中的他還是那樣弱小無能。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