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節:無私奉獻:吃人肉的故事(3)(1 / 1)

輯二都是仁愛惹的禍第25節:無私奉獻:吃人肉的故事(3)

在接受割股的一方,心理的變態也一樣存在。

當然,記載中那些吃了人肉或者喝了人肉湯的人,當時對此都是無知的,他們往往都是以為那隻是羊肉或者什麼肉而已。這樣是比較合理的,因為如果要他們明目張膽地接受別人奉獻的人肉,未免就顯得自己太不善良了。但是,我們知道這些人並不反對別人送人肉給他們吃。劉備落難時,某人要請他吃飯而沒有肉,於是把妻子殺了煮給劉備吃。劉備發現後,並不以為那個男人是邪惡的家夥,相反還頗為此感動,這就是吃人者的普遍心理。如果說割股者是受虐狂,這些吃人肉者就是虐待狂。中國古代的吃人文化,就是由這樣的受虐狂和虐待狂組合所創造和維持的文化。

實實在在的割股奉獻,實實在在的吃人肉,畢竟是數量有限的。但是中國文化中,心理層麵的割股,以及心理層麵的吃人肉,卻幾乎可以說是人人都逃不脫的一種現象。魯迅曾經詢問,還有沒有沒吃過人的人?我想,隻怕沒有。同樣,如果我們問,是否有沒被人吃過的人?我想,隻怕也未必有。

文化心理中的割股,就是所謂的"奉獻精神"。同樣,我們要承認,奉獻精神並非病態。出於真實的愛,以健康的心理,奉獻出自己的所有,以造福於社會和他人,這不僅不是病態行為,反而是一種偉大的美好的利他主義精神。

但是,在中國文化中,我們的奉獻精神受到了扭曲。被扭曲的儒家,用一種偏執狂一般的態度,狂熱歌頌兒子對父親、妻子對丈夫、臣子對君主的奉獻精神。同樣使得一些投機者,通過表演"奉獻"而試圖獲得更大的功利。有些臣子們表現出來的樣子,仿佛他們完全不會為自己著想一點點,全部心願就是為了帝王的利益服務。好像他們天生賤命一般,就能甘願被帝王虐待驅使作走狗。在潛意識中,他們希望的是感動帝王,從而給他們更多的利益。這樣的一種心機下,所謂的奉獻精神不過是一種卑劣的權謀。另外,當然也有一些更高貴些的臣子,他們的確試圖追求一種更健康的奉獻。但是,他們越是對自己嚴苛,越是誠懇地奉獻,結果越是被人利用,白白奉獻了自己的血肉,而往往未必能對世事起到多少作用——這些清官的奉獻得不到回報,使他們很快耗盡了自己的血肉,而失去了自己的生命。他們在奉獻中,實際上也存在怨恨,因為他們內心深處也知道,在"奉獻"的呼籲下,他們實際上正在被掠奪,同樣,他們有一種受虐的傾向,隻是試圖自己化解這些怨恨,甚至把怨恨轉向自己,怨恨自己為什麼不能做到更"忠心耿耿"。

這些奉獻精神的追求者,一方麵是受到了扭曲後的儒家思想的欺騙,誤以為自己正在做一個高尚的人應當做的事情;另一方麵,也多多少少受到了扭曲後的佛家思想的影響。

佛家提倡慈悲心,而"布施"這樣一種奉獻的行為,是可能增進慈悲心的。在一個佛教故事中,某個慈悲的王子看到有隻母虎捕不到獵物,和虎崽一起都麵臨著死亡。於是這個王子就決定舍身飼虎,讓老虎吃自己的肉以存活。實際上,這個故事更多的是一個象征或寓言,目的是告訴大家什麼是慈悲心。人們誤解佛教後,誤以為這是一個規範:善良的人應該把自己的血肉(或者利益)送給別人(或者野獸)。這也增加了一些人的"奉獻"傾向,使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利益讓給那些虎狼一樣邪惡的貪官汙吏與帝王將相。

提倡"無私",是加強這樣一種"奉獻"傾向的好方法,因此"無私奉獻"經常被連在一起構成一個聽起來很神聖的詞彙。那些能從別人的"奉獻"中獲益的貪官或者帝王,當然願意不斷鼓勵對方的"奉獻",因此也就不斷地用這種扭曲的意識形態,誘惑對方繼續"奉獻"而且最好徹底地"無私奉獻"。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