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危機降臨之時,就像中關村曆史上屢屢出現的情形一樣,它不是源自中關村內部,而是由大局產生出來。中國計算機工業在過去36年的曆史中,有了大型機、小型機、微機、外部設備、軟件與信息處理服務業的整個鏈條,有了一個大約70億元人民幣的市場,還有無限前景。但是在世界產業序列中,中國微機製造廠商在技術方麵仍有超過12個月的時間差,把所有計算機企業——大約200家——的固定資產加在一起,還不及一個IBM。說到銷售規模,那就相差100倍。最重要的是,國內市場已經變成國際市場,跨國公司大舉進入,彼此爭奪,就像一群狼在爭奪一塊肥肉,胡亂撕咬,還帶著血。保留至今的一項市場調查,記錄了1993年開始時的情形:國產微機在前10名中有4席,總計占有1925%的市場份額,其餘80%以上全被跨國公司的微機分而食之這個調查中排在前十位的品牌如下:
序號牌號市場占有率%
2長城1452
8浪潮207
9東海152
10燕山114。不用說,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當時段永基所謂“狼來了”、王選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柳傳誌所謂“伸出手感覺一下,風的勁頭不小”,確實都有證據在手。一份官方“通報”上的每一個數據都在證明形勢不妙:國內計算機行業的利潤總額下降26%。規模最大的“長城”雖然保住市場份額,利潤卻減少53%。所有企業都遭遇同樣的麻煩,因為激烈的競爭正在以降價的方式展開。這是此後綿綿不絕的價格大戰的開端。戰鬥一開始就很殘酷,微機的平均價格在一周裏下跌了4000元。然而就算賠本甩賣,還是不成。根據中國計算機市場動態網辦公室的報告,在1993年的最初兩個月裏,它們生產了8232台微機,卻有16875台放在倉庫裏。到了5月,庫存就增加到26851台。
中關村的警覺和激情被煽動起來,說成“一場可怕的恐慌”也不過分。街頭巷議最多的話題就是“再不行動,市場要被台灣人搶光了”。然而他們很快就知道,窺伺中國大陸市場的不僅是中國的台灣人,還有美國人、日本人、新加坡人和韓國人。《科技之光報》有個記者名叫齊忠,這一年來到“電子一條街”上,結果發現,這裏出售的電腦有98%是美國Compaq、IBM、AST和HP。此外,國外產品還占了50%的顯示器、80%的複印機、90%的軟件、90%的軟磁盤、100%的打印機、100%的傳真機、100%的硬盤、100%的主機板。看起來,整個中關村都被來自全世界的電子產品塞滿了,就像1993年3月3日的《參考消息》說的,“國際電腦公司進軍中關村”。這篇文章把窗戶紙給捅破了,憂慮湧到表麵。由於當時全國80%的計算機產品都是從這條街上搗騰出去的,所以也可以說,是國際電腦公司進軍全中國。段永基把它轉給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還寫了一封信說:“切切此情,期望引起您的注意。”現在,公司經理們手上不光是銷售業績了,還有《國家的政策環境》、《機電部給中央的報告中有關政策建議》、《我國計算機產業“八五”規劃布局》、《市場環境與分析》、《本公司與同行業的比較》、《主要競爭對手的銷售策略》。這些報告把他們和世界市場連接在一起。很多新觀念都是產生在這時候。有“市場就是戰場”和“與狼共舞”,有“薄利多銷”和“銷售為王”,還有“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賣方市場”與“買方市場”這兩個詞,一個是“緊缺時代”的產物,一個是“過剩時代”的產物,本來要到兩年後才會流行全國,不過,在計算機市場上,轉變現在就發生了。理由很簡單,全世界的廠商都跑進來。中關村是個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