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浪潮,潮起潮落(2)(1 / 2)

有史玉柱,這一年他被自己那座最輝煌的“豐碑”搞得焦頭爛額。那“豐碑”又叫“巨人大廈”,矗立在珠海的一片荒地上。他原本想蓋38層,後來加到70層,因為不這樣就不能顯示他的“巨人風範”。可是從一開始便資金告急,無論他怎樣煞費苦心,窟窿越來越大。大廈興建三年,隻蓋起來三層,終於停工。他的“巨人集團”也就跟著垮台了。公司是5年前成立的,依靠“M6401”一舉成名。這是一款桌麵中文電腦軟件。當年他一頭鑽在安徽合肥自己家中寫出程序,又跑到中關村來推銷,一發不可收,賺得財源滾滾。於是轉而去做保健藥,一下子做出12種,又花1億元做廣告,弄得全國人人知道,以為他是常勝英雄,做什麼成什麼,直到他“巨人大廈”轟然垮下。

有吳曉軍,他現在“沉默寡言”,即使和朋友相聚也很少說話。隻有他的老用戶找上門來時,才會興奮起來。這些老朋友告訴他仍在使用“213漢卡”。那是他的成名之作,曾經給他帶來榮譽和金錢。他的另外一個產品——亞偉中文速錄機,名氣沒有那麼大,但卻創造了“漢語同聲錄入”的新紀錄——每秒鍾4個漢字。這個紀錄後來一直沒被打破,所以這款機器直到今天還是速記員們的寵兒。但是這一切都沒有能夠助他度過難關。他一無所有,債台高築。到了1996年9月,那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曉軍電腦”也不再屬於他了。科利華公司在幫他償還一大筆債務之後,擁有了他的公司。

科利華以開發教育軟件著稱,不僅紅遍中關村,還攪動全中國。一個名叫宋朝弟的黑龍江人,手拿600元,在清華大學院牆外麵的兩間民房裏開創這家公司。他用兩年寫出一套軟件,取個名字叫“校長辦公係統”,到處兜售,每套一萬八,居然賣出去500套,就這麼開始了他的短暫的輝煌時代。

還有簡晶,一個具有遊俠性情的程序員,喜歡獨自在家編寫程序。做了兩年希望電腦公司軟件部的副總工程師,也離開了。除了參加朋友婚禮這樣的事,他很少出門。興之所至,他漫無目的地做些東西,有一回把一個名叫“中國龍”的軟件改為“龍夢2000”,放在BBS上。不為名利,隻為好玩兒。還有朱崇君,據說他是依靠寫程序讓自己發財的少數幾人中的一個。可惜的是,給他帶來財富的那套軟件——CCED,被市場淘汰了。還有鮑嶽橋,已經對自己服務的希望電腦公司感到絕望。了解他的朋友都說“他什麼都沒得到”,“顯得很迷茫”,唯一自信的是自己還有編程能力。還有雷軍,此時正處在“金山盤古”徹底失敗的絕望中,一個人躲在家裏休假。還有周奕,他把自己編寫的一個刻錄CD盤的小軟件賣給了美國人,當場得到5萬美元。還有洪以容,據說是“網絡螞蟻”的作者,能為自己的軟件拉廣告。還有張小龍,關於此人的最激動人心的故事,就是他把自己的“Foxmall”以1200萬元的價格賣給“博大”。劉韌在他的膾炙人口的《知識英雄》一書中為我們講述了這些人的故事。他們都是單打獨鬥,作者據此認定,“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並沒有過去,隻是有了新的規則。”可惜的是,隻不過在5年之內,這些人便銷聲匿跡,看來“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還是過去了。

也許求伯君是個唯一的例外。這一年他的“WPS”擁有至少2000萬用戶,可以說是中國軟件曆史上的最輝煌的裏程碑。他對未來信心百倍,而他的軟件的確壽命更長。他知道敵人在哪裏,所以把自己的北京金山軟件公司放在微軟中國公司的旁邊,以便瞄準微軟的“Word”取而代之。1997年他雄心勃勃地發布“WPS97”,以後還有“WPS2000”,都是對著“Word”去的。不幸的是,他的嗓門越大,銷量越小。有人聲稱:“WPS原來的每一個功能鍵都是財富。”另一個人反問道:“沒錯,可那又有什麼用呢?”第三個人解釋說:“該他倒黴,和微軟活在同一年代。”

微軟是1992年進入中國大陸的,但是直到1996年“視窗95中文版”的發布,才算真正壟斷了微機操作係統的市場。令人扼腕歎息的是,許多想要與微軟一爭高下的中國軟件工程師,後來不是銷聲匿跡,就是避其鋒芒轉做其他,隻有一個人,王江民,走在另外一條路上。這個外省人在1996年9月15日來到中關村,很快成了白頤路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無數關於他的故事流傳開來,其中一個至今仍被人們認為確鑿無疑。這個故事說,此人走進中關村時口袋裏揣著一套軟件,隻用7天便賺了15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