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佘族概況(3)(1 / 3)

三、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是佘族大量遷往漢族地區和形成目前的“大分散,小聚居”分布格局的重要曆史時段。與宋元時期相比,這個時期佘族的遷徙活動頻繁,遷徙路線複雜,遷徙範圍更為廣泛,幾乎遍及閩、粵、贛、浙、皖、湘、貴等省山區,基本形成了今天佘族的分布格局。這個時期佘族地區的社會經濟生活相對比較安定,其遷移主要是基於佘族山地遊耕的傳統而非軍事性質。這種遷徙的速度緩慢,遷徙的方式以家庭或家族中若幹成員為單位徐徐而行,遷徙的取向是相對地廣人稀的漢族地區。概而言之,廣東佘族多遷至福建、浙江,福建佘族多遷至江西、浙江,浙江佘族多遷至安徽,而江西佘族則遷至湖南、貴州。

明清時期,佘區的封建社會已經確立,其社會經濟狀況和當地漢族基本一致。這個時期的佘族經過長期的動蕩和遷徙以後,已基本穩定在閩、浙、粵、贛、皖、貴、湘等省的廣大山區,對各地山區的開發(尤其對閩東、浙南山區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佘族遷到閩東、浙南時,自然條件較好的平壩地方已多為漢人開墾,佘民隻能在山穀岡麓地帶開山劈嶺,建造田園。有水源之處開為梯田,仰賴雨水的山地,辟為旱田。據浙江地方史誌記載,浙西南景寧、雲和的土地就多為佘民所開墾。此外,明代閩西南還有一批以種菁為業的佘民,遷徙到莆田、永泰、古田、羅源等山區以種菁為生。明代福建菁以量多質好聞名全國,佘族的貢獻是巨大的。

經過幾個世紀的長途跋涉,佘族終於在閩、粵、贛、浙、皖、貴、湘等省的廣大山區找到了定居點,到清代基本穩定下來,停止遷徙。佘族地區的社會生產力獲得了較大發展,通過耕種自己的少量土地或租種漢人的土地,佘民由此進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代,完全結束了傳統的刀耕火種的遊耕農業生活。

四、近現代時期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居住在東南沿海的佘族也和全國各族人民一樣逐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命運中。在資本主義列強的炮艦威迫下,清政府被迫開放福州、溫州等通商口岸,列強的大量商品源源不斷地經由水陸交通輸至福州口岸附近的閩東和溫州口岸附近的浙南佘鄉,對佘族社會經濟產生了嚴重影響,使其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逐漸走上崩潰的道路。如機製洋紗洋布的輸入,排斥了農民手工紡織的土紗土布,使在佘族家庭手工業中占重要地位的手工紡織業遭到極大破壞。質好價廉的洋靛的輸入,使種菁為生的佘民的生活受到巨大衝擊,大量種菁為業的佘民不得不另謀生路。鴉片的輸入更是危害巨大,清政府為加強稅收剝削,竟強迫佘、漢農民種植鴉片,閩東許多佘民被迫將良田改種罌粟,造成農業生產的嚴重破壞。

佘族地區的經濟生活發生了急劇的變化,但封建的土地所有製和剝削關係依舊保存下來,絕大部分土地仍然集中在漢族地主手中。而廣大貧苦佘民或向漢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額的地租剝削;或流入城市,終年出賣勞動力,變成遊民無產者,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們為了求生存、得解放,整個近現代時期,始終同漢族人民一起,支持太平天國運動,反洋教,發動新軍起義,組織農民自衛軍,展開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鬥爭,經受了鬥爭的洗禮。

大革命時期,彭湃領導的廣東海陸豐農民運動中就有佘民參加,與廣東相鄰的閩西、贛南的佘族地區也有佘族青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土地革命時期,閩、浙、贛等廣大的佘族地區都燃起了革命的火焰,佘族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工農武裝政權。在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冊中,寫下佘族革命的壯麗篇章。今天在上杭縣汀江河畔辟為博物館的臨江樓陳列室中107位長征戰士中有8名是佘族。閩東是佘族主要聚居區,在南方三年遊擊戰爭時,佘族地區成為黨和紅軍的可靠的根據地,在1938年北上抗日的新四軍三支隊六團中有佘族指戰員218人。該縣還出現兩名共和國的將軍藍庭輝、雷欽。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為了民族解放事業,佘族人民貢獻出熱血和生命。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