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醒:自我驅動的人是不會焦慮的(1 / 2)

2012年4月,去商務印書館的那天,是車洪才30多年來頭一次去。他洗好了頭,穿上一件棕色的皮夾克,就像是去交一份昨天才布置、今天就完成的工作一樣。但沒有人知道,這一天,他已經等了30多年。

當年,這個故事曾經讓我熱淚盈眶。

後來,每當我沒有動力,缺乏意誌的時候,我都會去看一遍車洪才的故事。

34年前,國家曾經交給他一個“光榮的任務”。但後來,國家都忘了還有這麼一個任務,唯有他自己一直沒有忘記。沒有領導,沒有同事,沒有壓力,沒有監督,沒有進度要求,也沒有最後期限,沒有別的原因,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

這就是自我驅動的力量,也是內心責任和渴望的力量。

02_

這種動力,用一句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老子說出去的話,砸在地上都得有聲響。

但我更傾向於認為,擁有這種動力的人,很多時候即使不把話說出來,藏在心底,很多年後,你也會發現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當年想要做的事情。這種人,就是傳說中的“狠人”啊。這種狠,不是說話做事凶神惡煞,而是隻要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說的話),無論如何,也要做到。

什麼是自我驅動,說白了,就是有一種自己跟自己較狠勁的精神。

與“狠人”相對的是“慫人”。這種人,既沒有言出必諾的責任心,也沒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更缺乏敗而後戰、頹而後振、堅持到底的意誌。在他們的思維體係裏,最缺乏的,就是自我激發、自我負責、自我驅動的模塊。所以,這些人會在事前熱衷於“想象美好”“定大目標”,在事中熱衷於“找理由”“擺困難”,在事後熱衷於“自我安慰”“忘掉不愉快”。

這麼多年的社會現實教育了我:晚上燒烤攤前,幾杯啤酒下肚,什麼牛都敢吹,恨不得飛機都敢自己造,動不動就“信不信,老子哪天就×××”,或者“這事我早就想過,改天我就×××”,又或者“你別看我現在×××,其實我很×××”之類的人,基本上,統統不要信。

真正值得信任的人,是不管話說不說,自己都先去把事幹了的人。真正敢於對自己發狠的人,話都不用多說。想了不敢做,說了做不到的人,都是慫人。

一件事你籌劃得再充分,方案再牛,想象著如果幹成了會如何如何厲害,但隻要沒有最後的結果,便毫無意義。說了做不到,不如不要說——至少,不會在實現不了的時候那麼焦慮。

讀書時會有老師,有考試,工作時會有領導,有KPI來監督你,督促你去完成相應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但生活裏、業餘時我們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沒有人會來管你,監督你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堅持下去並做出成果,全靠自我驅動。

2012年4月,去商務印書館的那天,是車洪才30多年來頭一次去。他洗好了頭,穿上一件棕色的皮夾克,就像是去交一份昨天才布置、今天就完成的工作一樣。但沒有人知道,這一天,他已經等了30多年。

當年,這個故事曾經讓我熱淚盈眶。

後來,每當我沒有動力,缺乏意誌的時候,我都會去看一遍車洪才的故事。

34年前,國家曾經交給他一個“光榮的任務”。但後來,國家都忘了還有這麼一個任務,唯有他自己一直沒有忘記。沒有領導,沒有同事,沒有壓力,沒有監督,沒有進度要求,也沒有最後期限,沒有別的原因,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自己決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

這就是自我驅動的力量,也是內心責任和渴望的力量。

02_

這種動力,用一句很流行的話來說就是:老子說出去的話,砸在地上都得有聲響。

但我更傾向於認為,擁有這種動力的人,很多時候即使不把話說出來,藏在心底,很多年後,你也會發現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當年想要做的事情。這種人,就是傳說中的“狠人”啊。這種狠,不是說話做事凶神惡煞,而是隻要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說的話),無論如何,也要做到。

什麼是自我驅動,說白了,就是有一種自己跟自己較狠勁的精神。

與“狠人”相對的是“慫人”。這種人,既沒有言出必諾的責任心,也沒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勇氣,更缺乏敗而後戰、頹而後振、堅持到底的意誌。在他們的思維體係裏,最缺乏的,就是自我激發、自我負責、自我驅動的模塊。所以,這些人會在事前熱衷於“想象美好”“定大目標”,在事中熱衷於“找理由”“擺困難”,在事後熱衷於“自我安慰”“忘掉不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