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無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將要做的事和今後的收益聯係起來。
畢竟,隔山的金子不如銅。
我又不靠寫作吃飯,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
一個月就那麼點錢,理財有什麼用呢?
已經長這樣了,健身有什麼用呢?
我又不想出國,不考外交部,不去外企,你讓我努力打卡學英語不是搞笑嗎?
……
我之所以會在畢業後才開始“認真思考和總結自己的人生”,是因為我在工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
人往往就是這樣,事到臨頭才會想到要抱佛腳。我們其實都是很短視的動物,延遲滿足是很難的。就像廣告裏說的:“我要的,現在就要。”想不通這個問題,即使巴菲特站在你麵前,手把手地給你寫下年輕時應該做的99件事,你仍然會在蹉跎與懷疑中,沒有一件事能堅持下去。除非,他能確定地告訴你,做完這99件事,你就能去接他的班,最好,為了堅定你的信念,他再跟你簽個保證協議。
我在想通上麵這個問題後,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層:我們之所以看不透未來的收益,是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和未來的目標之間隔著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礙——時間。
“隻要努力就能有收獲”這句話之所以雞湯,就在於沒人告訴你要多努力才能有收獲,會有怎樣的收獲,以及多久才能有所收獲。
誰也沒有透視未來的超能力,誰也不能百分之百保證你現在做的事,一定能對未來產生積極作用(有名師指點和貴人相助者不在此列)。
說白了,其實上麵的問題,就是一個投入—時間—產出的問題。
你要做事,就要投入,但因為存在“時間”這一重大變量,所以無法精確衡量產出。權衡之下,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不做事,或者嚐試一段時間後就鬆懈下來。萬一努力掙紮依然無濟於事,還不如當初就躺下來好好休息。為了破解這個難題,我當年曾苦思冥想,終於得到了一個很奇葩的“理念”。
既然我們的投入都要麵臨時間這一不確定因素的幹擾,那如果我們把“時間”本身作為投入呢?
之前的公式不就簡化為“投入(時間)—產出”了嗎?
投入需要資本,而對絕大多數人而言,時間本就是他們年輕時唯一可以擁有的資本。所以,這個理念的核心總結起來就是:所有以付出時間為代價而又能產生收益的事情,都是你可以去做的事情。剩下的,就是盡可能地去找一些符合上述條件又契合自身實際的事情。
道理講完了,下麵是幹貨。
在那個奇葩“理念”的指導下,我曾經把我覺得年輕時應該做的事情分為以下四類。
一是工具、技能習得類
人類的大腦構造和肌肉記憶模式決定了工具、技能類的東西一旦習得就根本忘不了。你可能高考結束幾個月就能把立體幾何、線性代數全部還給老師,但如果你小時候學過鋼琴、騎過自行車,即使隔幾十年沒碰它們,給你半小時也能全部撿起來。
之所以做不到,是因為大部分人都無法把自己眼前的事或即將要做的事和今後的收益聯係起來。
畢竟,隔山的金子不如銅。
我又不靠寫作吃飯,看那麼多書有什麼用呢?
一個月就那麼點錢,理財有什麼用呢?
已經長這樣了,健身有什麼用呢?
我又不想出國,不考外交部,不去外企,你讓我努力打卡學英語不是搞笑嗎?
……
我之所以會在畢業後才開始“認真思考和總結自己的人生”,是因為我在工作初期遇到了很多困難和挫折。
人往往就是這樣,事到臨頭才會想到要抱佛腳。我們其實都是很短視的動物,延遲滿足是很難的。就像廣告裏說的:“我要的,現在就要。”想不通這個問題,即使巴菲特站在你麵前,手把手地給你寫下年輕時應該做的99件事,你仍然會在蹉跎與懷疑中,沒有一件事能堅持下去。除非,他能確定地告訴你,做完這99件事,你就能去接他的班,最好,為了堅定你的信念,他再跟你簽個保證協議。
我在想通上麵這個問題後,又更深入地想了一層:我們之所以看不透未來的收益,是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和未來的目標之間隔著一重不可逾越的障礙——時間。
“隻要努力就能有收獲”這句話之所以雞湯,就在於沒人告訴你要多努力才能有收獲,會有怎樣的收獲,以及多久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