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成書年代和作者目前難於確定,清代人多認為是宋儒王應麟所作。內容包括中國傳統的教育、哲學、曆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等。
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三字經》被譯成俄文,流傳到俄國,其譯本至今尚存。現在有滿文、蒙文、英文、日文、朝鮮文、法文等譯本,其影響已波及全球。
古今許多學者對《三字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紛紛對它加以增補、注釋,如明朝趙南星作《三字經注》、清朝王相作《三字經訓詁》、焦軒氏作《廣三字經》、賀興思等人作《三字經注解備要》等。民國年間,經學大師章太炎對《三字經》重新修訂增補,寫成《重訂三字經》。2009年春節到同年5月,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播出了《錢文忠解讀〈三字經〉》係列節目。《三字經》在國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青睞。隨著傳統文化日益被重視,關於《三字經》的著作也日益增多。
《三字經》有多種版本,在幾百年的流傳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修訂版,增補、刪減了不少內容,例如關於民國的部分曆史,以及一些地理知識,等等。筆者比照各個不同版本,選擇了比較流行的續補版本作為解讀對象。續補版本也有多種,內容不盡相同,筆者也做了一些選擇。比如本書中“清世祖,膺景命”一句,有的版本為“清太祖,膺景命”。筆者之所以選擇現在的說法,是因為: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1626年),是“大金”朝(後金)的創建者,在他統治後金十年間,多次發兵與明朝交戰,企圖統一全國,但他卻在一次戰役中負傷而死,由他的兒子皇太極繼位。由於努爾哈赤是後金的創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所以其繼承人皇太極在改號稱帝後追尊其為太祖高皇帝。1636年,皇太極才將國號改為“大清”,但他也沒能看到中原的統一。真正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是順治,即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他打敗了李自成,將都城遷到北京,從此開始統一中原。筆者個人認為這種說法跟後麵的文意比較吻合。
《三字經》作為蒙學讀物,很多人都認為隻是給小孩子識字和背誦用的,其中有一些故事,一般也認為隻是對小孩子的禮貌或勵誌教育,似乎與成人無關。筆者在學習《三字經》的過程中,發現這部不到兩千字的經典,不僅對兒童有用,而且對成年人也很有啟發。《三字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有著豐富的含義,都可以讓人產生很多感悟和聯想,它是宋以後士人“讀書誌在聖賢”的起點,更可作為當代人回歸國學和傳統文化的綱要。但是稍加調查便不難發現,當今很多人對《三字經》都是熟悉,卻不能通透。筆者出於向成年人普及與交流《三字經》的初衷,試圖在介紹相關內容的同時,記錄一點個人的心得感悟。
書中的感悟部分主要屬於筆者個人研讀《三字經》和中國傳統文化多年的心得體會,有些觀點是受到一些大德的啟迪所得,有的是自己觀察思考所悟,其中或有謬誤之處,謹留待讀者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