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譯文】別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滿箱的金銀財寶,而我隻是用一部經典教育我的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成果,而隻顧遊戲玩樂,則並無益處。所以要引以為戒,應勉勵自己不懈努力。
【解讀】愛護子女,是人的天性。但是怎樣愛才是真正有益於子孫後代的呢?《三字經》最後告訴讀者的,就是一種愛護子孫後代的智慧。
社會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想給子孫後代積累和留下足夠的錢財,以便他們將來衣食無憂。這種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但是,無數的事實證明,這種主觀願望不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按照傳統文化的觀點,一個人的福報是有定數的,父母留給子孫後代的財產,如果是子孫後代應該享受的福報,你不給他留,他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掙到。如果是通過他自己的努力去爭取,他可以從中體驗到財富的來之不易,從而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同時也鍛煉了他的生存與生活的能力,還可以增強他的抗挫折能力;如果是父母給他準備好了,他可能就不會再去努力奮鬥,而隻是躺在你留給他的財富上坐吃山空,一旦享受完了,再讓他自己去創造財富,他就會感到困難,因為他已經喪失了勤勞的基本品質,喪失了較強的勞動能力。一個人一旦養成好逸惡勞的惡習,就非常危險。他的欲望被激發起來以後,如果得不到滿足,他就會很難受,可能因此而發怒。如果他沒有足夠的能力或意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爭取財富滿足欲望,而又無法控製自己,他就可能鋌而走險,做出種種讓父輩靈魂都不得安寧的事情來。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單純地留給子孫財富,的確不是明智之舉。
很多父母留給子女財富,本意是想對後代子孫好一點,老了能夠得到他們更好的照顧。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還看到這樣一種情況:一些多子女家庭,父母沒有什麼財富積累倒也罷了,倘若集聚了很多的財富,子女們如果不懂得謙讓,不明了事理,往往就會因為錢財的分配問題而產生矛盾和糾紛。有不少的富翁,辛辛苦苦一輩子,積累了不少財富,晚年卻為財產的分配而傷透了腦筋。一些不肖子孫,眼睛隻盯著父母的錢財,而對父母的內心感受漠然無知,有的家庭甚至出現老人屍骨未寒,子女就開始為爭奪遺產而互相爭鬥的悲劇。所以,《三字經》作者特意提出,應該在教育子女上多下點功夫。尤其要用優秀的傳世經典來教育子女,讓他們養成勤儉節約、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這裏寫的是“我教子,唯一經”,而不是“我遺子,唯一經”,就是強調要用經典教育子孫,而不是僅僅把經書遺留給他們而已。因為,你把錢財給他,他會拿去花掉;把經書留給他,他卻不一定去閱讀,更不一定去落實。
寫到這裏,又想到了司馬光家訓裏麵的一句話:“積金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以為子孫長久之計。”意思是:把金銀財寶留給子孫,他們未必能守住;把書傳給他們,他們也未必能讀;不如布施行善,多積陰德,這樣子孫才能長久地受到我們護佑。作為長輩,多為子孫積功累德,是明智之舉;而作為晚輩,則要永遠銘記父母養育自己、愛護自己的大恩大德,自立自強,永不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