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節 公輸天巧懸空寺(1 / 1)

全寺南北長,東西短,大門朝南。底層正中為一座兩層重簷建築,兩邊對稱以兩層樓閣。在最高處有兩座全寺最大的樓閣,其中的三教殿,為三層九脊瓦頂樓閣,其重量分別由每層插入崖石的木梁承擔,而木梁與層間木柱以及鑲嵌在峭壁上的斜撐相互連接成一個整體,半借岩石台麵,半在石壁隙間,穩定性相當好。樓閣與樓閣之間,則以棧道相通,棧道上又建兩層重簷式閣樓。其布局參差對稱,高低錯落有致。

寺內共有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等佛神像80多尊。其中三佛殿的脫紗三世佛像、彌勒殿的明代鐵鑄彌勒佛像、三聖殿的阿難與迦葉像、三官殿的三官塑像和棧道石窟內的石刻佛像,均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如今,前來懸空寺遊覽的人絡繹不絕。人們入山門以後,爬石梯,鑽洞窟,穿回廊,過棧道,幾經曲折,方可至頂。遊客登樓俯視,如臨深淵;穀底仰望,寺若斷崖飛虹;隔峽遙望,寺如壁間雛鳳。懸空寺的驚險奇妙甚至超出了古代詩人們的幻想,有人不禁驚歎道:“誰鑿高山石,淩虛構梵宮,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

懸空寺始建於約6世紀的北魏後期,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曆史,唐、金、元、明、清曾予以重修,是恒山最負盛名的古建築群。現寺內有大小40餘間木結構樓閣。在30米高、與地麵呈90度垂直的懸崖峭壁處,鑿成石洞後插入木頭,懸梁為基,就岩建寺,其造型奇特驚險,出人意料。

究竟“誰鑿高山石”,把這些建築掛上懸崖峭壁?我們今天已不得而知。但懸空寺一塊石碑的記載卻告訴我們一段有趣的故事。一次重修時,因無法搭起幾十米高的腳手架,大家都束手無策,結果一位名叫張廷彥的高手攬下了工程。他與同伴們沒有搭什麼腳手架,而是在平地做好所需構件,然後繞行到寺頂山頭,用繩索從上麵把部件垂吊下來,進行安裝施工。這樣,不到一年時間,即完成了任務。這個故事也許能幫助我們猜想前人建寺的方法。

懸空寺建築之精巧,施工之獨到,充分顯示出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巧奪天工的高超技藝,用寺內棧道絕壁上石刻“公輸天巧”四字加以形容恰如其分。1958年,寺南百米外新建恒山水庫大壩,其泄水洞的瀑布,終日飛瀉而下,形成巨壩與古刹爭奇的景觀,為古老的懸空寺又增添了新顏。

具體說來,懸空寺從南到北包括山門、伽藍殿、送子觀音殿、鼓樓、佛堂、地藏殿、千手觀音殿、鍾樓、雷音殿、三官殿、純陽殿、棧道、如來殿、三教殿、觀音殿、五佛殿等建築,供奉以佛教為主,兼有儒、道。三官殿供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宣揚的是道家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的學說;三聖殿供釋迦及其弟子像,宣揚的是佛教人物,這裏宛然是佛國世界;而三教殿內,除供奉道家始祖老子像和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像以外,還供奉著中國儒家之祖孔子像,可謂集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教信仰和文化思想之大成,這是中國古代儒、釋、道三教合一的一種具體表現。

在山西渾源縣城南五公裏處,有一座懸掛於恒山金龍口西崖萬仞峭壁上的佛寺,遠遠望去,猶如瓊樓玉宇從天空冉冉而降,這就是當地民謠所唱“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的懸空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