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節 地藏菩薩道場九華山寺廟群(1 / 2)

唐初,新羅國王族成員金喬覺渡海來到九華山,自永徽四年(公元653年)至開元十六年(公元728年),修身傳佛達75年之久。金喬覺漢文化造詣很深,他的詩作《送童子下山》還被收進《全唐詩》。詩中寫道:“空門寂寞汝思家,禮別雲房下九華。愛向竹欄騎竹馬,懶於金地聚金沙。添瓶澗底休招月,烹茗甌中罷弄花。好去不須頻下淚,老僧相伴有煙霞。”金喬覺99歲圓寂後,他的肉身與佛教傳說中的地藏菩薩非常相似,因此,人們用其本姓,稱他為金地藏,並為他建立肉身塔,予以供奉。據傳,李白還作《地藏菩薩讚》詩,稱讚金喬覺“賴假普慈力,能救無邊苦”。此後,九華山名聲大振,香火日盛。化城寺、無相寺、延壽寺、崇覺寺、福海寺等相繼建成,形成有名的佛教寺廟群。當時有人形容說: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

肉身寶殿在化城寺西約三裏的神光嶺,是肉身塔的塔院。穿九華街拾級而上,仰望神光嶺上的肉身寶殿,隻見殿宇高大生輝,殿前的“東南第一山”匾額,氣派非凡,使人肅然起敬。扶石欄鐵索上81級台階,既有登高之險,又有更上一層樓之樂。大殿中央矗立著七層的紅色木質寶塔。塔內每層有八間小閣樓,一共擺設了100多個地藏像。

萬年寺原名摘星庵。明萬曆年間(公元1573—1619年),五台山無瑕和尚來到九華山,在東峰之巔結茅為庵,苦心修行,活到126歲,死後屍體三年不腐,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將其肉身裝金供奉。明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人們習慣上稱這座寺廟為百歲宮。清代擴建後,改名萬年寺。這裏的對聯“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多少概括了該寺的變遷。萬年寺隨岩石高低起伏組織空間,少則一層,多則五層,屋頂整齊劃一,基線蜿蜒曲折,風格別具。至今,無瑕肉身置於空氣中已達360多年,居然不腐不壞,說明我國明代的防腐技術已經相當高。

安徽省青陽縣境內的九華山,素有“東南第一山”之稱,上千年來不僅以它美麗的風景,而且以它獨特的佛教寺廟群聞名中外。

唐代以後,曆宋、元、明、清,九華山寺廟增修不斷,香火延續,但也曾多次遭到戰亂的破壞,如明初大將常遇春與陳友諒大戰九華山,使寺廟破壞殆盡,以至40年裏沒有和尚。現存建築都是明清時期重新建起來的。清朝時期,九華山寺廟發展到300多所,擁有僧尼5000餘名。

九華山的四大叢林,唯有甘露寺不在九華街。甘露寺位於九華山北半山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皇帝的玉琳國師奉旨進香九華,見這裏山環水繞,風景優美,提議在此建寺,山中僧尼一致讚成。開工那天,滿山鬆竹突然掛滿了晶亮的露水,一時傳說紛紛,說是菩薩讚助,普降甘露。寺建成後,就取名甘露寺。甘露寺地處山腰,又是北路朝山的必經之地,香火十分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