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節 黃教六大寺(1 / 2)

花教即薩迦派,元朝時勢力最盛。花教首領八思巴得到忽必烈重用,被封為國師,負責管理全國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區行政事務。八思巴以吐蕃字母為基礎創製了八思巴文,為促進漢、蒙、藏文化交流作出過重要貢獻。西藏的薩迦寺是馳名中外的花教寺廟,屬於西藏少有的藏書和寫經中心。紅教崇信舊密咒,創建於十二三世紀;白教重視口授密法,元末發展到鼎盛時期。

塔爾寺的壁畫多用礦物質顏料繪成,經久不變色。有的直接繪在牆壁上,有的繪在棟梁上,而最多的則是繪在布幔上,懸掛或釘在牆上。每年六月觀經會上,將十幾丈長的大佛像在山坡上涼曬,圍觀瞻仰者常達數萬人。

寺院依山傍水,周圍築有城垣,方圓約2公裏,內設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大紮倉(經學院),有殿堂數十處,層樓重疊,金頂碧瓦,巍峨莊嚴。寺內收藏的佛像、唐卡、刺繡、珍玩、供器、瓷器等極為豐富。其豪華可與布達拉宮媲美。其中有明清兩代皇帝頒發的大量金玉印章、封誥敕書及鐫刻著八思巴文的元代“大司徒印”印章,有形象生動、風格迥異的壁畫,有銀皮包裹、鑲嵌各色寶石的輝煌燦爛的曆世班禪靈塔,這些都是研究西藏宗教和藏漢關係史的重要資料。

甘丹寺、哲蚌寺和色拉寺合稱為拉薩三大寺。

色拉寺在今拉薩北五公裏處,建於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依山麵河,規模宏大。全寺由措欽大殿和結巴、滿巴、阿巴三個紮倉組成,1959年時寺僧達到9000人。措欽大殿的彌勒等銅鑄佛像,造型精美,風格近似尼泊爾和印度特色。

大經堂是塔爾寺宗教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所在地,為藏式平頂建築,麵積1981平方米。堂內設有上千個蒲團,這些蒲團當地叫做“佛團墊”,可供2000多名喇嘛集體誦經打坐。數以百計的經卷存放在四壁的經架上,好象一座小型的圖書館。大經堂下設居巴、參尼、丁科、曼巴四大紮倉。居巴紮倉是研究密宗教義和邏輯學的機構;參尼紮倉是成立最早、規模最大的研究佛教顯宗教義的機構;丁科紮倉是研究天文、曆算、占卜以及工藝的機構;曼巴紮倉是研究醫藥治病的機構。

塔爾寺的雕塑享有盛名。如九間殿的如來、文殊、觀音、金剛手、宗喀巴等塑像,造型敦厚謹嚴,神態肅穆莊嚴,觀音仙女常被列為塔爾寺雕塑的代表作。不過,塔爾寺還有更為出名的,那就是酥油花、壁畫和堆繡這三絕。

黃教即密教格魯派,15世紀初由宗喀巴創立。人們因該派僧人穿戴黃色僧衣僧帽,故稱之為黃教。黃教確立了佛教寺院森嚴的等級製,一切權力集中在後世習稱的班禪和達賴喇嘛兩個最高教主之手。就教階而論,班禪高於達賴,但因明清以來賦予達賴世俗政權權力,所以達賴的實際聲望和影響超過了班禪。達賴住在布達拉宮,班禪住在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明清時期,黃教在西藏、青海和蒙古等地得到廣泛傳播,建立了許多寺院。

公元8至11世紀之間,印度密宗傳入西藏,與西藏當地的苯教在鬥爭中相結合,逐漸形成一種新的西藏宗教,稱“藏密”。因藏語尊稱僧侶為喇嘛,所以俗稱喇嘛教。喇嘛教派別眾多,有俗稱的花教、紅教、白教、黃教等。

黃教的寺廟稱為喇嘛廟,一般由經堂、佛殿、噶廈、紮倉與康村幾個部分組成。經堂用來誦經,佛殿用於供佛,噶廈用來辦公,紮倉為附設的佛教學院,康村則是喇嘛僧舍。小型喇嘛寺為方形四合式碉樓,平麵布局與藏族民居大體相似。大型喇嘛寺的布局則各具特色。有軸線的喇嘛寺,多建於河穀、山間的平緩地帶,主體建築居中,附屬建築或呈十字展開,或居四角,以方或圓的形狀均勻對稱分布,與佛教五方四天之說相對應。無明顯軸線貫穿的喇嘛寺,多依山勢走向高低建築,房屋建築多以白色為主調。布局錯落自然,雜而有序。主要建築跨度大,裝飾力求精美繁富。黃教寺院以西藏的紮什倫布寺、色拉寺、哲蚌寺、甘丹寺和青海的塔爾寺、甘肅的拉卜楞寺最為著名,被稱為黃教六大寺。

酥油花是一種獨特的藏族雕塑藝術,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之首。它以酥油為原料,彩塑成各種形象,來表現生動的場景或故事。相傳,文成公主進藏時,藏族人民想給她獻上鮮花表示歡迎和敬意。可是當時正值隆冬,采不到鮮花,聰明的藏族人民於是用酥油塑了一束鮮花來替代。公主非常感動,把這束酥油花供在大昭寺的佛像前。從此,酥油花逐漸在西藏流傳開來。明朝宗喀巴進行宗教改革時,酥油花傳到甘、青、藏各地,從此在宗教文化藝術中心塔爾寺紮下了根。每年春節前幾個月,酥油花藝人便把純淨的白酥油和各種礦物質染料糅和在一起,塑造各種人物、花鳥草蟲以及各種宗教神話故事,趕在一年一度的元宵節燈會上展出。幾百年來,塔爾寺的酥油花製作技藝日益精進,使塔爾寺的酥油花獨放異彩。在每一組故事中,盡管人物有時多達一二百,小的人物造型隻有拇指那麼大,但不論人物花卉,還是草木鳥獸,塑造得都是那麼細膩勻稱,比例適當,形神兼備,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