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殿,又名無極殿,是青羊宮的主殿,建築宏偉莊嚴,始建於唐朝,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又先後重建。大殿麵闊五間,共35米;進深3間,共30米,內部共有36根大柱,其中八根木柱代表道教的八大天王,28根石柱,代表天上的28神宿。殿前石砌平台上,原來存放著明代鐵鑄鼎。殿內供奉貼金泥塑三清尊神坐像,左右各六尊金仙。殿內香案前陳列一對長90厘米、高60厘米的銅羊,俗稱青羊。一隻為單角,胸前陰刻“藏梅閣珍玩”五字,座下銘文刻有“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九月十五日自京師移於成都青羊宮,以補老子遺跡”。從座底落款及四言詩可知,這隻銅羊是當時四川籍大學士張鵬融從北京購得專門奉獻給宮裏的。銅羊造型奇特美觀,製作工藝精巧,為十二屬相化身,即鼠耳、牛鼻、虎爪、兔背、龍角、蛇尾、馬嘴、羊須、猴頸、雞眼、狗腹、豬臂,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濃厚的浪漫色彩。據說,人們隻要摸一摸羊肚、羊頭,頭痛、肚痛便能即刻消除。因撫摸的次數太多,銅羊變得光滑鋥亮。另一隻銅羊為雙角,是在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由雲南匠師陳文炳、顧體仁鑄造的,色如赤金,閃閃發光。這兩隻銅羊,均為不可多得的道教珍貴文物。
青羊宮在今四川省成都市西南通惠門外,南麵百花壇、武侯祠,西望杜甫草堂,占地12萬平方米,是成都現存最大最古的道教宮觀。
青羊宮是西南地區按照中原道觀製式興建的典型道觀,現存主要建築有山門、靈祖樓、混元殿、八卦亭、三清殿、鬥姥殿、降生台、說法台、唐王殿等,由南至北,從低到高,布置在一條中軸線上。經堂、齋堂、客堂、印經院等分布兩廂,布局極為規範。其中,三清殿和八卦亭最具有特色。
青羊宮建築群中保存最好造型最為華貴的首推八卦亭。八卦亭在三清殿南麵,始建年代不詳,隻知它重建於清同治光緒年間。整體建築共三層,立於重台之上。下層亭基為四方形,每邊長15米,上層亭基為八邊形,亭身呈圓型,象征古代天圓地方之說。整座亭子四周沒有牆壁,隻有龜紋隔門和雲花鏤窗,石門檻成月牙形,圓形地坪鋪設赭色石板,向南正門是十二屬相太極圖的浮雕。全亭為木石結構,由枋、棁〔zhuo捉〕、拎、桷〔jue決〕等鑿成穿孔,斜穿直套,縱橫交錯,絲絲入扣,不加一栓,不用一楔。八卦亭由內外雙排16根擎簷石柱支撐。每根石柱高約4.8米,直徑約50厘米,由巨石鑿成。其中,立在外簷八角角端的八根盤龍柱,是八卦亭的藝術精華所在。騰雲駕霧、栩栩如生的浮雕鏤空的八條金龍,盤繞石柱,氣勢磅礴,黑柱、白雲、金龍,色彩分明,是我國罕見的石雕藝術精品。傳說八卦亭重建完工之際,向北對著三清殿的右首石柱上的盤龍複活,試圖離柱升天,恰遇道長夜觀星象發現,一神拳將它釘死在石柱上。從此,這條龍身上便留下了拳頭的印跡。每次整修,工匠們都有意原樣保留這個拳印,增添了八卦亭龍柱的傳奇色彩。八卦亭的頂部,覆蓋黃綠色琉璃瓦,取重簷八角攢〔cuan〕尖頂造型。每層飛簷都精雕獅、象、虎、豹。各種吻獸鑲嵌在雄峙的翹角上。屋麵上八根琉璃空鏤釉瓷花方磚鑲砌的背脊,流線型向下延伸,兩麵複貼碗瓷花飄帶,線條自然流暢。它的尾端脊背上,盤繞著張牙舞爪的琉璃青龍,昂首雲天。屋頂蓮花瓣襯托著獨具風格的琉璃葫蘆寶鼎,高約3.6米,在陽光照耀下,熠熠閃光,蔚為壯觀。亭內石刻對聯“西出函關佛子拜,東來魯國聖人參”,很有意趣。說的是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時,佛教僧侶向他頂禮膜拜,到東邊的魯國時,連聖人孔子也要向他參拜問道。曆史上孔子向老子問道,確有所據,但老子在世時,中國還不知佛教為何物。說佛徒拜老子,純屬子虛烏有,但它反映了中國曆史上抑佛揚道、佛道之爭的現象,也間接地反映出中國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些須軌跡。八卦亭布局緊湊,精巧大方,整座亭上共雕有81條龍,象征老子八十一化身。另有64卦,這是根據道教陰陽八卦的學說而設計的,也是道教教理“天圓、地方、陰陽相生、八卦交配成萬化”的哲理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