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北京的南堂、北堂和北館(1 / 2)

基督教創建於公元1世紀,在其發展過程中,曾發生過幾次分裂。出現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耶穌教)和其他一些較小的派別。

早在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即傳入中國,當時稱做景教。後來中斷。元朝時期,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和羅馬天主教又傳入中國,被稱做也裏可溫教。當時,政府裏設立有管理基督教的行政機構“崇福司”,地方上如北京、甘肅、寧夏、鎮江、揚州、泉州等地都設有教堂,勢力十分可觀。隨著元帝國的覆滅,也裏可溫教在中國廣大地區幾於絕跡。

明清時期,特別是鴉片戰爭前後,基督教各派又紛紛傳入中國,其規模和範圍都遠遠超出以往。這時的基督教幾乎完全成了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工具。特別是《南京條約》之後,各帝國主義教會在不平等條約的保護下,長驅直入,深入內地,傳教士的足跡遍及我國城鄉。到1949年前夕,中國有天主教徒320餘萬人,教堂25000餘座;新教徒70萬人左右,教堂6000餘座。

如從唐朝算起,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它在中國封建社會,特別是在近代中華民族的風風雨雨中,曾發生過頗大的影響。這裏,從眾多的教堂中選取一些比較著名的予以介紹,也許有利於我們了解基督教本身以及它在我國曆史上曾經起過的作用。

1900年,聖尼古拉教堂被義和團燒毀,該堂的一批教徒被殺死。義和團運動失敗後,清政府賠款幾萬兩白銀,用於該教堂的重建及擴充。重建後的教堂取名“致命堂”,被義和團殺死的教徒都被冊封為“致命聖人”,並將其屍骨裝斂在三口中國式棺材中,葬於致命堂下。致命堂占地三畝,有房屋80多間。主要由致命堂、鍾樓、中外書房及寡婦院組成。致命堂為典型的十字形東正教堂,堂頂上有五個帶十字架的拱形堡,堂內裝飾華麗。此館重建後不久,沙俄又在東交民巷俄國駐華領事館內,建起“奉獻節教堂”。因此人們習慣上稱北麵的致命堂為北館,南麵的奉獻節教堂為南館。

搬遷後的北堂院內,原有王公所建的兩座中國傳統風格的亭子,一直被保留下來,而北堂搬遷以後,又曾經幾次擴建,終於成為我國最大的天主教堂。

北堂,原來在府右街蠶池口。北堂始建於清初,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時,慈禧太後準備擴充西苑,害怕人們在教堂的鍾樓高處向中海裏麵眺望,於是特地找到法國公使,進行商量,希望能夠將教堂搬走。同時表示願意撥給西什庫一帶20英畝地皮,並補償遷移費17.5萬英鎊。這樣,北堂就從原來的府右街蠶池口搬到了現在的西什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