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4.遷都之爭(1 / 2)

北伐戰爭終於開始了!1926年的5月,葉挺將軍帶著他的獨立團和國民革命軍第七軍一部作為尖刀,首先向吳佩孚的腹地插進。一直到1926年的7月1日,國民政府終於坐不住了,於是頒布北伐動員令。7月4日,為完成中山先生遺願,國民黨在廣州召開會議,通過了《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蔣介石也迎來人生當中的轉折點。他成了這支北伐軍的總司令,李濟深為總參謀長,鄧演達擔任政治部主任。

7月9日晚上,蔣介石擲地有聲地宣讀北伐誓詞:嗟我將士,而肅爾聽。國民痛苦,火熱水深。土匪軍閥,為虎作倀。帝國主義,以梟以張。本軍興師,救國救民。總理遺命,炳若日星。吊民伐罪,殲厥凶酋。保我平等,還我自由。實行主義,犧牲個人。有進無退,革命精神……

北伐戰爭開始後,身為機要科科長的陳立夫也沒有閑著,雖然他沒有親自帶兵討伐(他從來也沒帶過兵),但卻跟著自己的哥哥陳果夫在黨內幫助蔣介石搞起了“遷都”這門子事。所謂“遷都”,就是從一個地方遷到另外一個地方。通俗點說,“遷都”就是搬家。但是這個“遷都”不同於曆史上任何一次遷都,這一次遷都完完全全、徹頭徹尾是一次政治陰謀。

1926年11月,在北伐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決定,將國民政府遷到武漢。隨著革命形勢的發展,遷都武漢是必然的。但此時蔣介石又打起自己的算盤。他認為遷都武漢之後,不利於自己的政治前景。恐怕自己費盡心思打出來的局麵,都將付之東流。於是他內心起了矛盾,成了遷都武漢的堅決反對者。

蔣介石經過一番分析,認為“定都武漢”有兩個風險:其一,唐生智。唐生智曾是湖南軍閥趙恒惕部第四師的師長,後來他歸順了北伐革命軍。但是此人驍勇善戰、處事果斷,不到一年的時間,自己的部隊已經擁有了十個師的兵力,且武器裝備精良,精神狀態好。而此時的唐生智又得到了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皆為蔣介石死敵)的支持,讓蔣介石變得憂心忡忡。其二,武漢地區,工農運動高漲,不利於老蔣反共準備。尤其是武漢的工人力量一舉收回了漢口的英租界,震驚了世界。蔣介石經過權衡,必須堅決反對“定都武漢”,才能守住自己的革命果實。

在此期間,經陳果夫的介紹,另一位國民黨高參、號稱國民黨“文膽”的陳布雷加入了國民黨,後來成為中統的“影子領袖”。隨著一個又一個厲害角色的加入,CC係已經初露端倪。

此時的陳立夫已經不是那個懷揣“工礦夢想”的陳立夫,儼然已經成為一個政客,就連他的每個舉動都帶著政治色彩。後來他夥同自己的哥哥陳果夫上奏折,蔣介石再次動了心,他向陳立夫交代:“立夫啊,事情就交給你了,千萬不要讓我失望!”陳立夫也隨即發誓,決心替蔣介石解除另一塊“心病”。從某種程度上看,陳立夫是蔣介石的“心理醫生”,關鍵時候總能施展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