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何處尋?我想,不論是憂鬱的人,還是外向的人,這個問題也許每個人都曾經思考過,因為即使是一個開朗的人也會有傷心難過的時候,也有戰勝憂鬱的一個過程。但在回答這一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找出問題的根源,即“為什麼我們會不快樂呢?”我發現在世界名著《浮士德》的開篇部分就為我們呈現了這樣一位充滿了憂鬱和悲哀的主人公——浮士德。浮士德在中世紀的書齋裏冥思苦想,得不到任何有價值的成果,他痛苦地哀歎:

唉,我勞神費力把哲學、法學和醫學,天哪,還有神學,都研究透了。這時的我,這個蠢貨!盡管滿腹經綸,也並不比從前聰明;稱什麼碩士,稱什麼博士,十年來牽著我的學生們的鼻子,天南地北,上下四方,到處馳騁——這才知道我們什麼也不懂!想到這一點,簡直讓我五內如焚。 比起博士、碩士、官員和教士所有這些夜郎自大之輩,我誠然要懂事一點;沒有什麼猶豫或疑慮來打擾我,也不畏懼什麼地獄或魔鬼——為此我卻被剝奪了一切樂趣,不敢自認為有什麼真知灼見,更不敢好為人師,去矯正和感化人類。我也沒有什麼財產與貨幣,更沒有人間的榮華富貴;就是狗也不想再這樣活下去!

《浮士德》是德國文學家歌德的偉大作品。它根據德國一個煉金術士向魔鬼出賣靈魂以換取知識和青春的古老傳說,反其意而用之,將浮士德作為人類命運的一個化身來加以塑造,展示了廣闊、深邃而又崇高的人生內容,為人類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唱出了一曲至今響徹人寰的凱歌。然而回到正題,在這裏我主要是想談一下浮士德的那種憂鬱與悲哀。我們可以看到,在浮士德所發的憂鬱苦悶的感歎中提到了幾個方麵的問題,而這幾方麵的問題也很能代表現在許多人為自己的不快樂所列舉出的理由:

◇我勞神費力,滿腹經綸,到最後卻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

◇我也沒有什麼財產與貨幣,更沒有人間的榮華富貴,我如何能快樂。

◇我被剝奪了一切樂趣,整日為生活、學習、工作所累,我的人生如何會有意義。

的確,那些為單調的生活以及工作所累而忘記了快樂的人大有人在,他們的精神狀態與浮士德的心理狀況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應該指出的是,這種心理狀態也具有全人類的某種意義,能代表著人性中的某種迷茫、困惑——“我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煩心事?”“我為什麼高興不起來?”“為什麼我忙忙碌碌一無所獲?”“為什麼我人生沒有意義?”……也許很多人都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其實都很平凡而簡單,沒有轟轟烈烈,也沒有整日的花前月下,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在忙碌的家務或工作中打發而去的,大部分人也沒有多少的財產與貨幣,也沒有人間的榮華富貴。我們整日忙忙碌碌,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怕失去自己已經擁有的。縱使自己有著滿腹的經綸也會感覺高處不勝寒,孤獨與落寞隨之而來也會縈繞在心間。更麻煩的是生活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數不清的問題、困難、挫折、失敗,會令人煩之又煩,有時候想擺脫、想逃避,卻又不得不做下去或幹脆被擊垮,此時的我們已經沒有了生活的樂趣,更談不上快樂可言。人生如果就是在這樣的精神狀態下流逝,那真的就如遠在中世紀的浮士德一樣,會對人生的意義產生懷疑,會對自己所不能夠得到的快樂暗自傷神。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人希望尋求到快樂,但自己又在做著許許多多讓自己不快樂的事情,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為什麼那麼多的人不會將自己必須要做的事情當做一種樂趣呢?為什麼不能夠在做事情的時候尋找一份快樂呢?更廣一點兒說,為什麼不能夠從生活中發現並享受那份快樂的心情呢?是的!這樣的道理真是老生常談,我們每一個人都懂,這樣的問題我們也在不斷地問著自己,快樂究竟從何而來,又從何把它抓住呢?那短暫的快樂也許我們都曾經有過,那麼長期的快樂呢?那麼整個人生的快樂呢?整個人生樂觀昂揚的精神姿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