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等公交車來了之後,所有人瘋了一樣往上衝,瞬間公交車擠爆,搖搖晃晃開走,寒風裏扔下一隊老老實實排隊的孩子。
這時候大學生們才醒過神來,不是這個社會缺少愛,而是公共資源匱乏,公交運行班次不合理。於是學生們呼籲加大公共資源投放,增加公交運行班次。
此後,公交班次合理而頻繁,民眾不再需要拚了老命才能擠上去,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得以提升。
綠皮火車的時代,居民出行苦難重重,那個時候不是糾結上鋪還是下鋪的問題,買火車硬座都要排好長的時間。那段歲月的善良意味著利益割讓,與其要求別人善良,還不如遠離利益糾葛。
目前是高鐵時代,但綠皮車並未絕跡。
因為資源不足,“機智”的中年大叔呼籲年輕人善良,把利益讓給他。
這個呼籲也許有其合理性。
(07)
幫你是情分,不幫是本分的界限到底在哪裏?
拿易先生的事情來說,這件事的界限很明確。
——在你的人生職責範圍之內,哪怕動隻手指頭幫你,都是情分的逾越。
——但在我們的人生職責範圍之外,任何幫助都是至善的行為。
所以,如果有一個人帶小寶寶出遠門,明明去車站售票口就能買到下鋪的火車票,卻偷懶不肯去,等上了火車,逮到涉世未深的孩子就問:“你善良嗎?”……這種行為,就很不善良。
但如果是必須火速帶寶寶出遠門,來不及去車站窗口買下鋪的火車票,那就隻能上車之後尋找有沒有願意換車票的人。在這種情況下,願意換車票幫你的人是善良的。不願意換票的人也是可以理解的,這與他本人是否善良無關。
(08)
易先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叫心態。
第一,心態,就是你看待世界的態度。如果心態出了問題,再美好的世界,你也總是一肚子怒氣。
第二,心態,就是不將自己的褊狹強加於人。明明人家告訴你腿上受過傷,你非大談善良,明裏暗裏譏諷人家,這樣很不厚道。
第三,心態,就是對無償獲得永懷感恩之心。大夏天的,人家兩個小姑娘吭哧癟肚地爬上鋪,把下鋪讓給你,應該多說兩聲感謝。
第四,心態,就是盡到自己的人生職責,不給別人添麻煩,也不無端騷擾別人。人家隻是坐火車而已,你自己不去車站窗口買票,卻在人家腦袋上扣一口道德大鍋,人家多冤枉啊。
第五,心態,就是知事明理。知道自己遇到的隻是公共資源不足,那就大家一起來努力,爭取讓以後的父母不再遇到這種為難事兒。
帶寶寶出門,遇到好心人的無私幫助。這麼美好的事兒,在有些人筆下,卻變成了對年輕人善良的拷問,這就是褊狹心態,也是對現實的扭曲。
(09)
所謂自我,不過是記憶的集成。
獲得別人幫助的這些美好的記憶構成了美好的自己。
結果,等公交車來了之後,所有人瘋了一樣往上衝,瞬間公交車擠爆,搖搖晃晃開走,寒風裏扔下一隊老老實實排隊的孩子。
這時候大學生們才醒過神來,不是這個社會缺少愛,而是公共資源匱乏,公交運行班次不合理。於是學生們呼籲加大公共資源投放,增加公交運行班次。
此後,公交班次合理而頻繁,民眾不再需要拚了老命才能擠上去,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得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