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羽一開始打算成立七彩公司的初衷,隻是想在主世界種植普通的靈稻,並非是要玩什麼高科技農業。
甚至當初要不是魏俊才想要創業,陸羽恐怕連農業公司都不會成立,實在是太麻煩了,所以才有了現在長期找不到陸羽的現象。
但現在從發展來看,七彩公司在徐誌勇和魏俊才的管理下,正朝著高科技農業公司的道路上狂奔突進,陸羽想要說什麼,但沒辦法開口,以免傷了兩人的積極性。
之所以當初要修建大樓種植靈稻,主要是考慮靈稻種植的特性,需要控製水源、空氣和光照幹濕度,這幾項技術在陸羽看來算不得什麼高科技。
“接下來我們討論一下成本的問題。”
已經進入狀態的徐誌勇變得非常嚴肅,就連一直都無所謂的陸羽也不得不打起精神認真起來。
“按照魏俊才最早的計劃書,公司第一座垂直種植大樓充其量隻能用於實驗性種植研究,根本無法真正投入到實際運行中,否則我們將要蒙受巨大的虧損。”
“我的計算是,垂直種植大樓每一層的種植麵積大約是四十五畝到五十畝之間,五層大約是二百五十畝左右的種植麵積,以陸董事長提供的貢米畝產量計算,一畝能產出五百斤到六百斤的貢米,那麼就是十三萬斤到十四萬斤的產量。如果按照一開始的貢米定價,每斤貢米三百元計算,再乘以一年四季稻,初步得出總產出價值在一點六億左右。”
“這個產值看起來非常不錯了,但是在除去投入和消耗等各項開支稅收之後,公司一年恐怕連一千萬都賺不到,如此之低的效益,公司想要在短時間之內收回成本簡直就是天方夜譚。”
魏俊才早就聽過徐誌勇的分析報告,不過在又聽到這個結論時,臉上還是露出了愧色。
他當初信心滿滿的表示,隻好公司的產品不錯,三五年內收回成本不成問題,可是現實卻給他澆了一盆冷水,現在看來,第一期的投入如果能在十年之內收回成本就算是成功了。
徐誌勇絲毫沒有留情麵道:“這還是一些初步的估算,如果再考慮新產品上市銷售推廣等諸多環節,還要投入數千萬的資金,等到產品真的打開了市場,總投入不會低於二億。”
徐誌勇的話已經很直白了,國內外的垂直農業之所以雷聲大雨點小,最後不得不成為水中月、鏡中花,淪為紙麵上的項目,或是成為實驗場所,在徐誌勇看來,並非是技術不成熟的原因,至少不是主要原因,關鍵還是投入和產出之間巨大差距的問題。
七彩公司還算是好的,至少生產的貢米能買到三百元每斤,像是其他公司的產品,除了除了生產周期短,再冠以綠色環保之外,一斤也就十幾元到頂了,價格很難有太大的提升空間,作為一個想要盈利的公司來說,沒人會幹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關鍵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垂直種植大樓和種植大棚之間的競爭。
現在土地成本太高,七彩公司將垂直種植大樓建在魏家村還沒什麼,如果是修建在城市裏,光是土地成本就能讓七彩公司關門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