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點評不無道理,但我覺得,蘇軾之所以喜歡詞的最後兩句,也不僅僅是皮相。誰人都知道秦觀和蘇軾的關係,而這首《踏莎行》的背後,蘊含了一個跟他們有關的故事。
先來說說秦觀和蘇軾的關係吧。
蘇軾長秦觀十四歲,秦觀還是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時,蘇軾已經才名滿天下,並在朝中任職。秦觀仰慕蘇軾,蘇軾也欣賞秦觀的才華,遂讓他拜入自己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然與其說蘇軾和秦觀是師徒,不如說他們是至交好友更為合適。秦觀雖有才華,但時運不濟,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兩次皆名落孫山。就在他自己都想放棄的時候,蘇軾依舊熱情地鼓勵他,並為他作了多首詩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秦觀在宋神宗元豐八年中了進士,時年三十六歲。
在蘇軾的栽培和推薦下,秦觀四人逐漸聲名鵲起,在後世文學史上也留下不菲的地位。對於四人,蘇軾的評價是:“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
一如韓愈《馬說》中闡述的道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說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四人是千裏馬,那蘇軾就是當之無愧的伯樂。若無蘇軾的發掘和提攜,縱使再有才華,也難知四人後來的命運。
至於秦觀對蘇軾的仰慕,他所寫詩詞中,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了。最有名的的不外乎熙寧十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秦觀前往拜見,二人同遊,辭別時秦觀寫了一首《別子瞻學士》。他說:“我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
可就是這樣惺惺相惜、亦師亦友的二人,卻因朝堂之事生了嫌隙。
秦觀是蘇軾門人,蘇軾被同朝官員彈劾,秦觀受到牽連。從詞中可見秦觀對於被貶後的生活是充滿無奈和歎息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未因此怪罪蘇軾。有學者認為,《踏莎行·郴州旅社》其實是秦觀向蘇軾表明心跡的一首詞,我深以為然。所以蘇軾讀了“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之後,才會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慨吧。因為,這是寫給他的詞,唯有他能明白秦觀藏在每一個字裏麵的深意。
王國維的點評不無道理,但我覺得,蘇軾之所以喜歡詞的最後兩句,也不僅僅是皮相。誰人都知道秦觀和蘇軾的關係,而這首《踏莎行》的背後,蘊含了一個跟他們有關的故事。
先來說說秦觀和蘇軾的關係吧。
蘇軾長秦觀十四歲,秦觀還是個初出茅廬的青年時,蘇軾已經才名滿天下,並在朝中任職。秦觀仰慕蘇軾,蘇軾也欣賞秦觀的才華,遂讓他拜入自己門下,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為“蘇門四學士”。
然與其說蘇軾和秦觀是師徒,不如說他們是至交好友更為合適。秦觀雖有才華,但時運不濟,他兩次參加科舉考試,兩次皆名落孫山。就在他自己都想放棄的時候,蘇軾依舊熱情地鼓勵他,並為他作了多首詩詞。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秦觀在宋神宗元豐八年中了進士,時年三十六歲。
在蘇軾的栽培和推薦下,秦觀四人逐漸聲名鵲起,在後世文學史上也留下不菲的地位。對於四人,蘇軾的評價是:“如黃庭堅魯直、晁補之無咎、秦觀太虛、張耒文潛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軾獨先知。”
一如韓愈《馬說》中闡述的道理,“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如果說秦觀、黃庭堅、晁補之、張耒四人是千裏馬,那蘇軾就是當之無愧的伯樂。若無蘇軾的發掘和提攜,縱使再有才華,也難知四人後來的命運。
至於秦觀對蘇軾的仰慕,他所寫詩詞中,可謂表現得淋漓盡致了。最有名的的不外乎熙寧十年蘇軾任徐州知州時,秦觀前往拜見,二人同遊,辭別時秦觀寫了一首《別子瞻學士》。他說:“我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
可就是這樣惺惺相惜、亦師亦友的二人,卻因朝堂之事生了嫌隙。
秦觀是蘇軾門人,蘇軾被同朝官員彈劾,秦觀受到牽連。從詞中可見秦觀對於被貶後的生活是充滿無奈和歎息的,可即便如此,他也未因此怪罪蘇軾。有學者認為,《踏莎行·郴州旅社》其實是秦觀向蘇軾表明心跡的一首詞,我深以為然。所以蘇軾讀了“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之後,才會有不同於一般人的感慨吧。因為,這是寫給他的詞,唯有他能明白秦觀藏在每一個字裏麵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