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該做個怎樣的父親(3)(1 / 1)

如此教育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孩子們唱著:“上學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業最多的,睡覺最遲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還是我……”有的孩子不堪重負采取了極端行動,關於中小學生自殺的報道屢見報端。一聲聲啼血的呐喊不由得讓人哽咽,越來越多的孩子的童年快樂被無情地剝奪,仿佛稚嫩的花苞還沒有來得及綻放,就在一聲聲催促中凋謝了……

可怕的是,這種狀況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現在的中小學生家長大多出生於20世紀70年代,談起現在的孩子,無不發出嘖嘖的豔羨聲:他們不愁吃、不愁穿,要什麼有什麼;是爸爸媽媽心裏的小太陽,是爺爺奶奶心裏的小皇帝,捧在手裏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有鋼琴彈,有高級畫筆用,有外教陪著……我們那時候有什麼啊?

看起來似乎真是如此,可是我們忽略了一點,現在的孩子缺少一樣東西:快樂!我們小時候上樹掏鳥窩、下河摸魚,在田野裏狂奔、泥土裏翻滾,捉迷藏、丟沙包、跳皮筋、打彈子……他們統統享受不到!

如果拿我們的童年和現在孩子的童年交換,你願意嗎?

為什麼我的童年充滿了被打的痛,沒有家長細膩的關愛,沒有好玩的玩具,沒有神往的動畫片、小人書,沒有可口的零食,可是每每回憶起童年,心裏充盈著的還是快樂?

在精神快樂和物質豐富但精神貧乏兩者之間,想必沒有人願意拋棄前者而選擇後者。可是為什麼要讓我們的孩子,沒有選擇權利地承受著後者之痛呢?

每當和兒時的夥伴聚會,談起小時候,大家總是眉飛色舞,快樂的事情多得說不完。可是現在的孩子,整日在家和學校之間穿梭,大部分時間窩在鋼筋水泥築就的“火柴盒”裏,重複做著同一件事情:學習。等他們這一代長大了,聚到一起的時候,談起童年,會說些什麼呢?在一片灰色的記憶中,能找到值得一談的亮點嗎?

想到這些,我心裏不禁一寒。由此,我發誓給女兒快樂,讓女兒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順利地成才!我要給女兒一個快樂的童年,我要做一個讓女兒快樂成長的好父親。

γ米γ花γ書γ庫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