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可怕的新老師 (3)(1 / 3)

因為爸爸沒有加化學肥料,也沒有噴殺蟲劑。它們都是在自然的環境裏,快快樂樂地長大。

兩岸,原來完全不認識的小朋友,甚至在網上交換了照片,成為“一起工作的好夥伴”。

我喜歡你們畫的妖怪

今天晚上爸爸和媽媽,跟著你,到你學校參觀。

你們管這種日子叫Spring Walkthrough,也就是任家長們走進學校的每個地方。我倒覺得有點像“成績展”和“嘉年華會”,從某個角度又可以說是每個班級自我宣傳的日子。

可不是嗎!

導師們都站在教室裏,招呼每位進來參觀的人,解釋他為什麼那樣教。

他們的教法也確實需要解說,很多事情爸爸就不懂,經他們解說之後,才知道,原來我認為不對的教法,都有它們的道理。

譬如我看你們的科學展,覺得多半的東西都不完整,明明說是表現慣性定律的作品,但是才動一下,就不堪一擊,全散了。

老師則說得妙——

那是小朋友發揮想象力的地方,所以即使一個三年級的孩子,說要製造一個錄音機,老師也會教他做,隻是讓孩子了解錄音機的基本原理,其餘的全憑想象。於是七拚八湊,說是錄音機,卻根本不能用。

“不要讓孩子太小就變得現實,在他們小時候,不要拘束他們的想象力,誰知道有一天,最先登上木星的宇宙飛船,不是由他們製造的呢?”老師說得真有意思。

而當我責怪為什麼才小學一年級,就教你們鋸木頭,實在太危險的時候,老師則說:“這世界上充滿危險,不懂才危險,懂了就不危險了。與其過度地保護你們,什麼都不讓你們動,不如在旁邊小心指導,教你們怎麼做。”

於是,爸爸了解美國小學的教育,不是“往裏收”的保護,而是“向外發展”的指導。

這一點最能表現在你們四年級和五年級合班(Interage)的構想。

當爸爸走進那間特大的教室,知道你們學校居然有一班,是把四、五年級的學生放在一起上課時,真嚇了一跳。

天哪!這是學生或老師不夠的學校,才用的方法,為什麼在你們這個被選為全國最優良的學校裏,也采用呢?

那位指導教師則笑著跟大家分析:因為我們的社會,並不是人人一樣。人本來就有學力、智商的差異。所以試著在小學就創造這麼一個環境,使四年級資優的孩子能提早接觸五年級的功課,五年級的孩子又能隨時當小老師,幫助四年級的學弟、學妹。

據說教學的效果相當好呢!

“尊重每個學生的個別才能,也使大家融合成一體。”這種做法似乎在你們的學校,處處都能見到。

同一個班級,一方麵不分名次,一方麵又把小朋友分成許多組,按不同程度,給不同的教材。那些組都不用“高級”“中級”“初級”的名稱,而采取不同的怪名字,使程度低的小朋友不會覺得自己不如人。

此外,對程度更高的學生,學校裏還特別開了每星期一次的IP工課程。像你,這學期就學了“文藝複興”。

甚至在那“文藝複興”的課上,還要分組,有人學習造紙,有人學著製陶,你特別帶我們到你做的陶壺前麵,得意地介紹一大堆——為什麼壺的把手要扭轉、為什麼壺身要做成雞的形狀。

爸爸現在也了解,為什麼以前你去“大都會美術館”對文藝複興期的陳列室不感興趣,現在卻能待在裏麵,不想出來了。

“做個世界人!”

當你哥哥念小學的時候,他的老師對我這麼說。

而今在你們的作業上,又一次看到。隻是早年計算機還不普及,現在你們則一人一台。

於是我們見到小朋友分組,用計算機作“比例”。據爸爸了解,這進度跟台灣的小學生完全一樣。

隻是,你們可能做的內容比較不同,居然用倫敦、日內瓦和紐約,在今年四月二十七日到五月一日這五天的氣溫來作比例圖。

你指著自己作的日內瓦氣候分析,告訴我和你媽媽:“看!日內瓦這幾天的溫差,差了十三度。怪不得我們去年到那裏又冷又熱的。”

整個參觀下來,你知道爸爸最感興趣的是什麼嗎?

是你們班通過計算機網絡和加州某所學校的一個班級做的“妖怪”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