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明的局,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讓人心甘情願。
最經濟的局,講究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回報。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貓是害怕辣椒的,怎樣讓貓吃辣椒?
有人說,把辣椒塞進貓嘴裏,然後用筷子捅下去。可是這種辦法太強硬。
有人說,讓貓餓三天,然後,把辣椒裹在一片肉裏,如果貓非常餓的話,它會囫圇吞棗般地全吞下去。辦法好一點了,但欺騙了貓。
最好的辦法是,把辣椒擦在貓屁股上,當它感到火辣辣的時候,它就會自己去舔掉辣椒,並為能這樣做而感到興奮不已。
這個故事很有哲理。本書講的是做局。如何做局才是高明的?使用強硬手段和欺騙,都不算高明,最好是讓貓自願。
漢朝時,漢武帝想削藩,但又怕諸侯們反對,萬一再來個“七國之亂”怎麼辦?
有個大臣叫主父偃,向漢武帝獻謀說:“現在諸侯們一般都有十多個子弟,但僅嫡長子可繼立為王侯,其餘的雖同是親骨肉,卻得不到尺寸的封地。這不能體現您作為天子的仁義之道。您如果讓諸侯們給每個子弟都分封一塊土地,各自據以為列侯。這樣,諸侯王的子弟都滿足了自己的心願,感受到您給每個人都施予了恩澤。而實際上,您已把各地的諸侯國化整為零,分而治之。不用我們動手削封,他們的勢力也就自然衰弱下去了。”
漢武帝聽後,覺得這個計謀很好,於是頒布“推恩令”。果然,通過廣封列侯的方式,漢武帝成功地削減了諸侯王的勢力。
這個辦法好,好就好在當事人自願。允許諸侯把土地再分配,所有的孩子都可以有份,諸侯們高興,皇帝也高興。土地像蛋糕一樣越切越小,想造反也造不成了。
高明的謀略家不把使用強力作為第一手段,而是設法使自己的目標與別人的利益相一致,別人自然會樂於接受。
三國早期,劉備還在劉表手下做事。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琦,小兒子叫劉琮。劉表偏愛劉琮,冷落劉琦。劉琦聽說諸葛亮學識淵博、智慧出眾,就想求助他。諸葛亮給劉琦指條出路:現在江夏正好少一個太守,公子可以請求帶兵駐守江夏。那樣就可以避免災禍了。劉琦接受了建議。
第二天,劉琦求見劉表,說想去防守江夏,劉表猶豫不決。請劉備來商量。劉備說:“江夏是重地,別人防守不太可靠。正好公子願去,我認為此事可以答應。”於是劉表就命劉琦領兵3000赴江夏鎮守重地去了。
在這場謀劃中,諸葛亮就逼著劉琦這條魚自願咬住鎮守江夏以自保這個魚餌,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其實,諸葛亮的本意是幫助劉備奪取荊州,偏偏劉備不肯乘劉表內外交困時下手。諸葛亮隻好利用劉琦請求避禍之計的機會,提出鎮守江夏的建議,為劉備將來不敵曹操時,留一個去處。
局,無處不在。小到人與人的競爭,大到統治一個國家,都需要策略。封建社會的科舉取士,不正是一個高明的局嗎?知識分子想進入統治階層,必須學習官方指定的經典,接受官方的洗腦,為了求取功名,他們欣然入局,樂此不疲。難怪李世民微服視察科舉考試時,看著魚貫而入考場的學子們,得意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彀就是圈套、牢籠的意思。
這,就是局。生活中滾滾紅塵之中的凡夫俗子們,誰躲得掉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