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前言(1 / 1)

我們養育孩子,都想要孩子有出息。一個有出息的男孩,一般來說,對家庭、對社會都有一定的擔當力,對整個社會的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還有什麼比養育了一個有出息的兒子更讓自己自豪的呢?

很多家長認為,天資聰穎的孩子容易被培養成有出息的人,於是,當自己的孩子不是那麼光彩奪目,沒有獲得傲人成就的時候,他們就會認為孩子不是那塊料。家長就這樣用簡單的一句話,把導致孩子沒出息的責任全推到了孩子身上。

那麼,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關於人的個性和成長的研究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研究院的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將人的智能分為8個方麵,即言語—語言智能、音樂—節奏智能、邏輯—數理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動覺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自然觀察智能,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能優勢組合。

這項研究告訴我們,任何一種智能結構都為孩子提供了最大化地實現自己能力的資本。也就是說,上帝是公平的,給了每個人成就自己的可能,而能否成就自己則是後天成長和發展的事情。

每個孩子都具備成才的資質,那麼,養育一個有出息的孩子的過程就是“幫助孩子發展成他最宜於成就的人”的過程。關鍵問題是如何實現這一點。為了幫助各位家長順利地把男孩養育成有出息的人,我特意編寫了這本《養育有出息的男孩》。當然,想讓孩子有出息不是大喊口號就能實現的,而要先懂男孩的心理,不斷尋找科學的方法,在此基礎上發現、發展孩子的潛能,培養孩子的品格,使孩子成為他自己最宜於成就的人。

當下,有很多家長,麵對家裏上躥下跳、貪玩上網、不愛學習、早戀逃學的兒子頭大如鬥,有的甚至辭掉工作專職伺候孩子,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別人家的孩子懂事、上進、成績好。父母焦心,認為這樣的孩子是不會有出色的成就的。

有一位媽媽看到自己的兒子與其他孩子相比簡直是太遜色了:學習不夠努力,成績差;懶惰,不會做任何家務;經常惹是生非,和同學打架、在補習班逃課。無奈之下,這位媽媽放下了自己經營多年的生意回歸家庭。她決定對孩子嚴加管教,讓孩子好好成長。她規定了孩子每天的生活內容,在時間安排上精確到了分秒,不讓孩子有任何可以自己支配的時間。結果,沒幾天,孩子就離家出走了,還拐走了班裏的一位女孩,說是不想做父母眼裏的犯人,要追尋屬於自己的自由。麵對兒子的反抗,這位媽媽泣不成聲,說願意用自己的所有換回一個懂事的孩子。

任誰麵對這樣的孩子,都會頭疼,因為孩子已經被塑造成了這個樣子。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連續的過程,每個年齡段都有一定的發展任務,發展任務完成得好,孩子必然出色。通過孩子的現狀,我們可以判斷出他曾經受過什麼品質的家庭教育。如果一個男孩言行舉止女性化、不懂得如何與女孩相處、不夠勇敢等等,就說明他的父母沒有遵照男孩的特點來養育他,結果,男孩沒有男孩的樣,更不要說有出息了。如果真的等到男孩的缺點顯現出來再加以糾正,那麼,教育就會變得特別不容易。所以,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是一開始就對孩子施以正確的教育。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朱慶瀾曾經把孩子一生的教育比喻成三道染缸,我覺得這個比喻非常恰當。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習得各種各樣的行為。如果一個孩子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好比雪白的絲染上了紅紅的底色;進了學校,再受到良好的教育,則好比那紅紅的底子又加上一層,自然變成了大紅;到了社會上,哪怕遇著壞朋友、壞染缸,想把他變成黑色,他那大紅的底子,一時也總不會變。如果再交到好的朋友、遇到好染缸,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好。相反,如果家庭教育沒有做好,那麼,以後的教育再怎麼好,也難以成為炫目的朱紅。因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

本書從男孩的身心特點出發,詳解他們在各個年齡階段的生理特點、心理發展規律,從而提示家長應該怎麼樣養育自己的兒子才能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讓他們的潛能被充分挖掘,成為“他自己最宜於成就的”幸福的有出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