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雖然我一點也不希望有找上門求你的那一天,不過還是謝謝你的承諾,我記下了。”

何甜甜笑了一會兒,重重點頭。

兩個家族的恩怨,更何況時隔這麼久,要將事實和對付辦法找出來,並不是一件容易事。

一直到第二年年底,兩家人種種的恩怨才算有了個了結。

何甜甜也是那時候,才從陳佳禾口中得知了事情的內情。

原來兩家人並不是完全的陌生人,其中還有一段親戚關係在裏麵。

陳述的外祖父劉先生,曾經是江南一帶赫赫有名的名醫,他不僅在民間很有口碑,還曾在前清時進宮做過太醫,醫術十分高超,也留下了許多失傳已久的藥方。

可惜,劉先生一輩子生了五六個孩子,卻因為戰亂和災病相繼夭折,最終站住腳的就隻有一個劉氏。

劉氏在燕京上的醫科大學結識了吳父,吳家有人在國民政府任職,在燕京頗有勢力,兩人在燕京成家。畢業後,吳父一邊在醫科大學任教,一邊和劉氏一起開了一家醫館。

那年劉先生病重,拍電報想見劉氏最後一麵,吳父走不開,便隻有劉氏坐火車回了江南。

陳老爺子是劉先生一個遠房侄子,得劉先生接濟才活到成年,還因此娶妻生子。

不僅如此,劉先生見陳老爺子可憐,還允諾他在自家醫館做藥童。

劉先生一輩子收過許多弟子,陳老爺子自然也有這個念頭在裏麵。可惜他資質太差,便是手把手教也駑鈍學不會,劉先生也不喜他性情狡獪,不肯收,做弟子自然是不成了。

也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劉先生便已經施恩不成反結怨了,隻不過陳老爺子是個很有心計的人,並沒有表現出來。

他學不成醫術,便開始覬覦劉家的藥方。隻是劉先生雖沒有兒子,弟子卻多,在江南一呼百應,況且女婿家裏又有人在燕京任高官,他根本沒法硬搶,隻能伺機下手。

劉氏回江南,便給了他這個機會。

劉氏是上火車後才知道自己懷孕的,等到江南的時候,肚子已經老大了。於是便也沒回燕京,一直等幾個月後劉先生去世。偏偏喪禮結束後戰亂又爆發,孩子又小,便更沒有機會了,隻能在江南繼續呆著。

劉先生臨去前不放心懷孕的女兒,陳老爺子便是這時候自告奮勇,搶在幾個弟子之前把握住了這個機會,聲稱一定會親自把劉氏送到丈夫身邊。

他這麼積極,自然不是因為什麼熱心,而是為了劉先生留下的方子。

劉先生並不吝嗇醫術,當然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傳,劉氏這個女兒自然是有的。

除此之外,幾個親傳弟子也都得了一份。

劉先生對他們要求隻有兩個,一是做人行醫立身要正,二來也希望他們能看護唯一的女兒。後來陳中雲陳述能查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幾個弟子的後人也出了大力。

劉氏帶著小兒北上,身上還有那麼多藥方。便記住了一部分,剩下記不住的,其中一部分帶在身上,另一部分則縫在了小兒的包被中。

她自以為做的隱蔽,可陳老爺子夫妻在劉家生活多年,比起離家多年的劉氏可能要更熟悉些。往包被中縫藥方時,恰好就被陳奶奶看到了。

貪念就是這時候起的。

劉氏路途中突然瞎眼,兩人功不可沒,後來為了藥方更是主動換了孩子。再多的就不敢做了,吳家也不是省油的燈。

換子成功後,劉氏繼續瞎了幾年,這期間她看不到孩子模樣,等後來恢複,孩子已經能跑能跳,自然不知孩子被人換了。

至於包被被調換,劉氏想到這事是陳老爺子夫妻做的,為此還與幾個師兄寄信過去,言說陳老爺子這人不可信。卻隻以為他是貪財換了綢緞包被,畢竟他們連首飾都順走了大半,並沒有往方子上想。

加上這些方子並不是獨一無二的,師兄又親自北上送來了一份。戰爭年代,人心惶惶,要找一個人的難度可想而知。更何況陳老爺子夫婦決意偷東西,肯定不會在熟地多停留,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

陳老爺子靠偷來的財物勉強度日,方子他雖拿到了,卻用不成。

中醫用藥,重要的在醫,同樣的病症同樣的藥方,不同的大夫可能效果就是不同的。

陳老爺子折騰一場,最終卻一無所獲,卻算不上竹籃打水一場空,他們並沒有離開燕京,一直在盯著吳家的生活。

陳源在吳家著實過了許多年好日子。

吳家是大戶,在政府又有關係。陳源十幾歲之前,過得一直都是少爺生活,別提多滋潤。

一直到建國後改造,吳家的苦日子才來了,而這苦日子也跟陳老爺子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