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蘋果公司,為它工作的人,可不隻是蘋果的員工,全球為蘋果係統開發軟件的人,有將近2000萬,這還沒算上圍繞蘋果硬件的產業鏈上的人數。可見越大越穩固。
剛才問的第一個問題有初步答案了。隻要是數字型的高科技公司,進一步壯大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它能擺脫重力對它的限製。
那第二個問題又來了。如果按照這個趨勢,頭部的公司還能再長大100倍,那它會出現在哪個領域?
老喻的答案是開拓新世界的公司。
為什麼?因為我們熟悉的世界,支撐不了這麼大市值的公司發展。就算是蘋果公司,它的產品已經不能更受歡迎了吧?市場占有率也快逼近極限了吧?它的產品利潤還比較高。在這樣的情況下,也隻能支撐蘋果公司的股價發展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未來沒有再增長100倍的想象空間。
在過去的曆史經驗中,巨型公司,尤其是能以百倍規模增長的巨型公司,通常都是開拓了當時新世界的公司。
比如說,成立於1602年的荷蘭東印度公司。這家公司經營了近200年後才解散,它生意好的時候,那真是巨無霸啊。1669年時,它擁有超過150艘商船、40艘戰艦、2萬名員工與1萬名雇傭兵的軍隊。它為什麼能有這麼大規模?背景是歐洲人正在向全世界殖民,有了新的空間、新殖民地,它才會有那麼高的財富效應。
所以,再增長100倍的公司,一定是一個開拓新世界、新空間的公司。
老喻猜想,可能是兩種公司,一實一虛。
從實際角度上,開拓新世界的就是研發火星移民的公司,像埃隆·馬斯克的SpaceX或者是貝佐斯的藍色起源這樣的公司。它們反正是在這條賽道上,能不能成功不好說,但是一旦幹成了,就是像500年前發現美洲新大陸一樣的大事。頭部公司再增長100倍,沒什麼問題。
還有一種虛擬開辟新大陸的方式,那就是開拓意識新世界,比如腦機互聯,能讓人類把意識上傳到網絡,或者把知識下載到腦子裏,這種是虛擬意義上的新世界。
不管是實的還是虛的,隻要有一個全新的空間,這個空間和原有的人類世界能夠發生協作和資源交換,這就是一個空前巨大的財富引擎,誕生一個比蘋果大100倍規模的公司沒有問題。
這就是老喻給我們開的一個腦洞。這件事即使會發生,也還遙遠。這裏隻是給大家提個醒,如果你要做長期的價值投資,不妨密切關注這兩個領域公司的動向。
說到這兒,你會問,老喻的這個腦洞,和你剛開始說的天體物理學有什麼關係?難道我們該研究怎樣移民火星嗎?不是,我隻是想說,一個人的坐標有多大,他的見識才能有多高。
有一位朋友說過這麼一句話,你教育孩子,除了應對競爭的知識外,最應該讓孩子接觸的學科就是天文和曆史。奇怪,一門文科一門理科,這兩門學科雖不挨著,但是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能擴展一個人的坐標係。天文幫你擴展人生的空間坐標係,曆史幫你擴展人生的時間坐標係。
一個人建立了這樣的時空感之後,至少心胸會大一點。他知道,他現在麵對的所有困擾、煩惱、成就、歡喜,在曆史上是無數人都曾遇到過的,他在宇宙中隻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更重要的是,一個人建立了這樣的時空感之後,他思考問題的框架才足夠大。火星移民這種事,如果沒有基本的宇宙觀,如果對當年哥倫布帶來的財富爆炸效應沒有基本的理解,缺乏了基本的天文和曆史素養,是不理解這到底在說什麼的。你會覺得埃隆·馬斯克和貝佐斯就是兩個妄想狂,你看不到那背後真實的財富機會。
像蘋果公司,為它工作的人,可不隻是蘋果的員工,全球為蘋果係統開發軟件的人,有將近2000萬,這還沒算上圍繞蘋果硬件的產業鏈上的人數。可見越大越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