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與變化缺一不可(1 / 2)

有必要。計劃不是用來不折不扣地實現的,計劃實際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麵:第一,計劃製訂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統一上上下下的意誌和決心、明確戰略方向、盤清資源家底的過程。就拿施裏芬計劃來說,它的核心靈魂不是多少軍隊在哪一天,要具體打下什麼目標。它的戰略精髓是,德國不能陷入東西兩麵作戰,必須先快速打敗西方的法國,然後利用東方俄國動員速度慢的特點,打一個時間差,打敗法國後迅速回頭去打俄國。製訂計劃的十幾年的時間,就是德國上上下下統一這個戰略共識的過程。

所以,施裏芬計劃本身在戰場上是不是能順利實施,這是無法預測的。但是戰場上的每一個人,從將軍到士兵都知道,德國必須搶時間,必須快,大家在隨機應變的時候,也會貫徹這個戰略思路。所以,即使計劃本身已經打亂了,但是計劃的靈魂一直在。

計劃的第二個用處,是讓臨時應變者有一個資源框架可以利用。說白了,就是因為有了事先的計劃,所有被動的不按計劃行事的人,會大體知道自己周圍的資源情況。

比如在戰場上,有一支部隊因為各種偶然因素,脫離了原計劃規定的時間和地點。但是因為在整個戰場上,所有人都努力試圖按計劃做事,所以總體環境還是有很多確定性的因素可以判斷。這支部隊的指揮官可以大體預測,哪裏可能有補給,哪裏可能有大部隊,不至於漫無目的地瞎撞。

計劃的第三個作用是形成一個個小型的執行模塊。

在計劃實施的過程中,雖然總體上的計劃很容易被打亂,但是組成計劃的那些小模塊仍然非常有生命力。

比如在解放戰爭的遼沈戰役中著名的胡家窩棚戰鬥,當時為了殲滅廖耀湘軍團,東北野戰軍幹脆下放了指揮權,也就是放棄了總體計劃,給部隊就是一條指示:哪裏有敵人就往哪裏打,哪裏有槍聲就往哪裏追。這樣在戰場上既沒有前後方之分,也沒有一線二線之別,到處都是部隊在穿插、滲透、分割。

在這樣的戰場上,真正起作用的,是連排營團這樣的小模塊的戰鬥組織。他們看似沒有計劃,但是你想,什麼樣的軍隊敢采取這樣的戰術啊?恰恰是平時計劃性比較強,訓練比較充分,上上下下對戰略目標都心中有數的軍隊。

所以,德國軍隊以善於做計劃聞名,但是有研究德軍的著作指出,德軍戰鬥力強的根本原因,恰恰是計劃造就的另一個東西,那就是德軍基層指揮官的高素質。

戰爭前,他們被強有力的計劃約束,但是戰爭中,他們接到的往往反而不是很具體很詳細的命令,需要他們根據戰地的種種情況做出有針對性的調整和部署。正是這種出自基層的、當時當地的強大執行力,讓德軍在戰場上表現出色,遠遠超出了德國的資源能力。

有必要。計劃不是用來不折不扣地實現的,計劃實際上另有妙用,主要是以下三個方麵:第一,計劃製訂的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統一上上下下的意誌和決心、明確戰略方向、盤清資源家底的過程。就拿施裏芬計劃來說,它的核心靈魂不是多少軍隊在哪一天,要具體打下什麼目標。它的戰略精髓是,德國不能陷入東西兩麵作戰,必須先快速打敗西方的法國,然後利用東方俄國動員速度慢的特點,打一個時間差,打敗法國後迅速回頭去打俄國。製訂計劃的十幾年的時間,就是德國上上下下統一這個戰略共識的過程。

所以,施裏芬計劃本身在戰場上是不是能順利實施,這是無法預測的。但是戰場上的每一個人,從將軍到士兵都知道,德國必須搶時間,必須快,大家在隨機應變的時候,也會貫徹這個戰略思路。所以,即使計劃本身已經打亂了,但是計劃的靈魂一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