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充滿激情,也頗有見地的話,充滿了“與時俱進”的精神。年逾九旬的老人,話語之中顯露出的進取精神和雄心壯誌是十分感人的。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風采。
不能忘記的曆史
9月29日上午,馬文瑞同誌興致勃勃地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西北革命鬥爭簡史陳列》室。這是拜會曆史,更是探望戰友。這個陳列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審查批準的,也是在馬文瑞同誌和許多西北老革命的建議和直接關懷與指導下,由中共陝西省委和中共延安市委負責實施的,填補了中共黨史研究宣傳和延安革命紀念地建設的一個空白。在實施過程中,馬文瑞同誌作為特邀顧問之一,曾經逐字逐句地審閱過陳列方案,並應邀為展室題寫了展名。這個陳列同時也得到了習仲勳同誌的關心和支持。如今,當他站立在展室門外的序廳之中,仰頭看著老戰友習仲勳同誌的題字,真是感慨萬端。從1934年南梁蘇區第一次同仲勳見麵,在劉誌丹、謝子長的帶領下,並肩創造這一段曆史,到共同揮筆為這一段曆史題寫標題,經曆了整整六十年一個甲子。
參觀陳列展對於九十高齡的老人是一種很沉重的勞動。但一走進這曆史的畫廊中,馬老就覺得有激情在胸中湧動。他一再謝絕要自己乘坐輪椅的建議,從“前言”開始,認真地重溫著這自己參與創造的一段艱苦卓絕的輝煌曆史。
久久地佇立在以陝北連綿起伏的山巒為背景的那一組命名為“群山”的雕塑前。那六個人物組合成的群山的背後,站立著千家萬戶千軍萬馬。曆史的回響仿佛還在耳際震響。那是真切而震撼人心的。像電影中的一個連接曆史與現實的特寫鏡頭,在他麵前打開了一道由現實進入曆史的通道。那六位錯落有致地排列著的人物,就像六座獨立的又是緊密聯係著的山峰。劉誌丹、謝子長、習仲勳、閻紅彥、馬文瑞、馬明方。這不是人為安排,這是曆史前進中最終形成的組合體,峻拔巍峨之中,又充滿了溫柔與親切。隻是他沒有意識到的是,自己也就在這群山之中。想到那些在西北革命中英勇犧牲的革命先烈,他感受到了悲壯和不安。簡史陳列中介紹的一百多位西北革命中著名的中堅和骨幹人物,都是他的親密戰友和同誌,同樣是高聳於西北人民心中的山峰,是矗立在他的心中的山峰,使他在任何時候想起他們都感到欣慰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