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筵席中,名氣最大的大約就是滿漢全席了。一是花樣多,各種佳肴美點加在一起,多的有182種,少的也有64種,據說可以連吃三天不重樣;二是出身好,據說源自清朝宮廷,皇上太後朝廷大員享用過的。因此,不少人一聽說滿漢全席,便會全身僵直,肅然起敬。由於滿漢全席來頭頗大,各地因此繁衍出不少版本,有揚州版、廣東版、四川版、香港版,當然更少不了北京版。前兩天,一家飯館還在做廣告,聲稱可製作滿漢全席,而且還是“正宗”的。
了解內情的人卻知道,這種說法純粹是老虎聞鼻煙——沒影兒的事。宮中從來就沒有過滿漢全席。
清朝宮中的飯局確實很多。每逢朝廷大典,重要節日,皇上都要宴請文武百官。這類宴會一向分為“滿席筵桌”與“漢席筵桌”,各有規格,互不相混。滿席定六等,漢席分五級。一等滿席,一般用於帝後大殯之後的答謝招待會。大家辛苦操勞了不少時候,得來上一頓以示慰問。其標準為每桌白銀八兩。一等漢席,主要用於朝廷開科時宴請主考官。為國取士,責任非同一般,也得來一頓。一等漢席沒說用多少銀子,但上菜則有規定,每桌內饌23碗,另有果食八碗,蒸食三碗,蔬食四碗。內饌用料,不過魚、雞、鴨、豬等平常之物,至於燕窩魚翅之類,想都甭想。
無論從花費還是從原料看,清朝宮中的滿席漢席,實在平常。更何況這些菜肴還不是現做現吃,在宴會舉辦的前一天便要製作停當,用盤盤碗碗盛好,放在紅漆矮桌上,待膳食主管部門光祿寺的官員親自驗看之後,再“按桌纏紅布,覆以紅袱”,指派專人把守一夜,第二天才送到宴會舉辦地點。隻等聖上令下,大家一起開吃。這種大路菜本來就稀鬆,又是隔夜貨色,不鬧你個跑肚拉稀,就算不錯,哪裏還有滋味可言。對這種“宮廷大宴”,當時的北京人已經將其列入京城“十可笑”之首。“十可笑”是: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神樂觀祈禳,武庫司刀槍,營繕司作場,養濟院衣糧,教坊司婆娘,都察院憲綱,國子監學堂,翰林院文章。這“十可笑”,幾乎都具有官方色彩。
盡管清代的滿席漢席就是這麼一種貨色,眾多飽饜山珍海味的官員卻仍以一赴宮廷大宴為人生最高目標。食客之意不在吃,在於品嚐浩蕩之皇恩也。他們所咂摸的,是政治待遇,飯菜味道其實並不重要。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當然,不是所有人。
清代朝廷宴會從未見滿漢全席,不過皇上太後們的一日三餐,倒確乎是滿漢一體,不分軒輊。吃的也較外廷的大鍋飯精致。據說,慈禧太後吃過一道“清湯虎丹”,是用小興安嶺雄虎的睾丸製成的,有小碗口大小。製作時需要將虎丹在微開不沸的雞湯中浸泡三個小時,然後剝去皮膜,放在調有作料的汁水中漬透,再用特製的利刃平片成紙一樣的薄片,在盤中擺成牡丹花狀,佐以蒜泥、香菜末食之。但這隻是外界傳說,即便有之,也不可能經常進用——上哪兒找那麼多公老虎去?就算有那麼多公老虎,老佛爺的身子骨兒也消受不起。
其實,清宮帝後日常吃喝固然花樣不少,但不少還是挺“家常”的。像光緒七年(1881年)的正月十五,是個大節,皇上進膳按例要添加菜肴。就是這一天,光緒皇帝的晚膳,連菜帶湯也不過40道左右。其中雖有荸薺製火腿、雞絲煨魚翅、口蘑溜雞片這些較為精致的菜肴,但也不乏肉片燉白菜、肉片燜豇豆、油渣炒菠菜、豆芽菜炒肉、醋溜白菜……這些菜,與普通百姓所吃並無大異,很難上得席麵。此時光緒還沒有與老佛爺撕破臉,在飲食上不至受到克扣,因此這個膳單應該具有代表性。
至於各地滿漢全席中的鮮蟶蘿卜絲羹、梨片拌蒸果子狸、糟蒸鰣魚、西施乳、風肝拚螺片、奶油鮑魚、婆參蜆鴨、鬆子燴龍胎等,實在於宮中找不到根據。有些則純粹是瞎掰。像港式滿漢全席中有一鬆子燴龍胎,也就是燉鯊魚腸。皇上自稱龍子龍孫,哪能夠用這樣的菜名?自己吃自己?再如揚州滿漢全席中的蒸鰣魚,也不可能源自清宮。鰣魚確實曾入貢宮廷,為保其鮮,還要快馬從江南連夜馳赴京城,三千裏路程限三日趕到。後來有官員奏明此舉實在勞民傷財,康熙皇帝於是一紙令下,“永免進貢”。以後的皇上便再也沒有鰣魚可吃了。
雖說滿漢全席於史無證,不過是“拉大旗作虎皮”的作品,但各種版本的滿漢全席畢竟薈萃了當地的飲食精華,較之宮廷吃喝要高出幾籌,因此不可全盤否定。去其虛名而求其美味,如此就算吃通了“滿漢全席”。
文餘雜碎兒·續滿漢何來全席
此文的題目原為《滿漢無全席》,後來改為這個樣子。因為當時雖然認為滿漢全席實屬子虛烏有,但自覺證據尚不足,想穩妥一些,留條後路。此後,社會上爆炒滿漢全席之風更甚,有的電視台還以此為名舉辦起烹飪大賽來。於是又陸續查詢搜集了一些資料。結果,愈發覺得所謂滿漢全席出於宮廷禦膳的說法,實在是瞎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