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所有的苦,必有因》(1 / 2)

“雖然現實很扯淡,但是活的要燦爛”,這就是二哥的生活觀念。也是一種普遍的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懂理財,不會生活,超前消費,明明就是丟掉了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卻還要自我麻醉的稱之為樂觀派。

隨著年輕人消費觀念的不斷改變,透支型消費的現象越來越普遍,信用卡、各類小額借款APP、花唄、還唄等預支型消費方式百花齊放。

雖然是農民的孩子,但是二哥從小並沒有吃過什麼苦。放過羊、趕過鴨子、吃過一兩毛錢一根的冰棍兒,初中時父母外出打工,成了留守的孩子。這些小時候的經曆在媽媽眼裏是苦的,不論跟誰提起,都是心存愧疚,兩眼通紅。

可是在二哥看來恰恰相反,那些都是充滿快樂的童年記憶。泥地裏打滾,草地裏捉螞蚱,放羊的同時跟小夥伴們彈彈珠、跳跳繩、捉迷藏,趕鴨子的時候水深了就遊泳,水少了就捉魚。那個時候的我們雖然窮,但是一兩毛錢買幾塊糖的快樂卻是這一輩子最珍貴的回憶。也許二哥這一代人是最後一批對泥土滿懷熱愛和追憶的農村人,因為在那之後的農村生活迅速進入到了全機械化時代。時至今日二哥都覺得自己的土,是發自骨髓裏的氣質,每次回老家,那夏秋農忙的季空氣中所彌漫著的泥土的氣息都讓二哥無比的陶醉。

二哥在三十年來的生活當中,並沒有覺得苦,也不知道什麼是苦。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但是卻從沒有委屈過二哥兄弟兩人。尤其是初中開始父母都出去打工,二哥留守以後,不習慣跟著爺爺奶奶睡,隻能自己一個人跟小夥伴每天五點半出門上學晚上八點半上晚自習後再回來在自己家吃住。父母更是盡可能多的留一些生活費給二哥,所以生活哪裏來的苦呢?那個時候鄉下的學生消費水平有多低?五毛錢買倆饅頭,兩毛錢再買兩張辣片或者辣條就是一頓飯。爸媽給二哥一個月200塊錢的生活費,可想而知那是多麼的奢侈。所以二哥從小就不知道什麼是苦日子,也就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

雖然現在生活拮據,二哥的創業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但是帶著孩子的二哥也從來沒有降低過生活質量。那生活來源是哪裏?商鋪的租金一個月6500,水電費1200,物業費200,小可樂每個月3000元的學費。住的房子雖然是朋友的,但是白住的話也太沒臉沒皮了,所以二哥堅持每個月付給對方2000元的租金,再加上水電物業費,一個月又是400元。還有平時的衣食住行,雖然奶奶在這幫忙照看小可樂,自己買菜做飯能省不少錢,但是最低的生活費一個月也要2500左右。畢竟是孩子,愛玩是天性,二哥自己都沒苦過又怎麼會苦了小可樂呢?每個周六周日帶小可樂去一次遊樂場就是100多。這樣算下來,每個月的最低消費都是16000元。更何況現在二哥的店不掙錢不說,還在虧損。所以隻能不斷的套現信用卡。

一旦習慣了這種消費方式,就會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自去年創業開始,二哥其實已經賠進去了15萬左右。今年一開始又被代運營公司輕而易舉忽悠走了1.8萬的基礎費用,再加上每日的不斷虧損,可以說二哥的賬務已經千瘡百孔。可即使這樣,不懂的理財的二哥還是在不斷的自我放逐。

有朋友來二哥總是熱情招待,沒有朋友來,二哥也會隔三差五的自己到附近的清吧或者日料店小酌一杯。二哥不知道這種消費的目的是什麼?但是一個人一杯酒坐在酒吧床邊看著窗外的車水馬龍,看著酒吧裏形形色色的人們,可以讓二哥自己覺得,自己還活著。二哥的內心深處依舊是一個懷揣著詩和遠方的遊子,哪怕已經被生活的韁繩勒住了喉嚨,但依然對自由保持最初的向往。

一個從小沒經曆過什麼大挫折的男孩,在過去三年的時間裏,仿佛走過了許多人的大半生。談了半年的戀愛就結婚,十個月後又當了爸爸,然後本就抵觸家庭吵架的他,夾雜在母親和前妻的婆媳關係裏,和妻子的日常爭吵也一度白熱化,最後終於離婚,帶著孩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