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的體係裏認為,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有四個特別重要的特征。
第一個是敏感期。
比如說,蝴蝶的幼蟲是通過對光線的感應來判斷哪個地方有樹葉可以吃。不用教它們,它們會朝著有光的地方爬,去吃葉子。蟲子大了,到了它能夠找到葉子的時候,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舉了一個例子: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在伸手亂抓的時候,在各種摸索的時候,都有他的敏感性。他用這種方式學習探索世界。大人會認為很無趣,覺得這個孩子怎麼老重複做那麼奇怪的事,其實他是在學習,甚至他什麼都要用嘴嚐一下,就是為了感知他沒有見過的東西。
這個敏感性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他不會再用這個方法去探索世界了。但是,如果你阻止他,敏感期一過,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下降。
第二個是孩子會特別重視外部的秩序。
嘟嘟小時候很重視外部秩序,他放任何東西,都會按照原來他看到的樣子擺好。連家裏來了很多人的拖鞋,他都要按照他的方式擺整齊。
書裏講到一個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哭,家人發現小女孩老盯著桌上的傘。原來是有一個客人來了,把一把傘放在了桌上,小女孩覺得不對,一直哭。後來,他們把傘拿開,放到了別的地方,桌子恢複了原來的秩序,孩子就不哭了。小孩兒天生對秩序有敏感性。
第三個叫“內部定向”。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有秩序感,他會要求自己的身體也要符合一定的規律。這個過程中,他就在摸索、協調。有一個孩子,保姆給他洗澡,他每天都很開心,每天洗澡都沒有問題。結果,有一天換了一個新保姆給他洗澡,他變得不安和絕望。後來才知道,第一位保姆的動作是右手托著孩子的腦袋,左手給孩子洗澡,另一位保姆則恰恰相反。
最後一個,就是孩子的智力發展是通過自己來完成的。
一個出生隻有4個星期的嬰兒,看到爸爸和叔叔同時出現在自己麵前,孩子呆住了。叔叔跟爸爸長相相近,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後來,隻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他倆一直分開,一個到左邊,一個到右邊。終於等孩子慢慢發現了原因,開始認識到原來這是兩個人時,他才寬慰。
大人在孩子探索時要有耐心,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告訴他這個是叔叔,這個是爸爸,他自己會慢慢地發現。當他露出會心微笑的那一刻,他才真的把這個東西掌握、學會了。
理解了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我們就能夠看到,大人是怎樣阻止孩子的發展的。
大人阻止孩子的發展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不要動、不要碰、老實點兒、別喊。像孩子自己拿著梳子,覺得很好玩,想梳頭,你會覺得孩子把頭發梳得亂七八糟,說“我來幫你梳”。實際上,孩子在模仿梳頭的過程中體會著秩序感,體會著自己身體的協調性,也在感知這個社會。
蒙氏教育的體係裏認為,孩子在6歲以前主要有四個特別重要的特征。
第一個是敏感期。
比如說,蝴蝶的幼蟲是通過對光線的感應來判斷哪個地方有樹葉可以吃。不用教它們,它們會朝著有光的地方爬,去吃葉子。蟲子大了,到了它能夠找到葉子的時候,對光線的敏感性就消失了。
蒙台梭利舉了一個例子:孩子嗷嗷待哺的時候,在伸手亂抓的時候,在各種摸索的時候,都有他的敏感性。他用這種方式學習探索世界。大人會認為很無趣,覺得這個孩子怎麼老重複做那麼奇怪的事,其實他是在學習,甚至他什麼都要用嘴嚐一下,就是為了感知他沒有見過的東西。
這個敏感性過一段時間就沒有了,他不會再用這個方法去探索世界了。但是,如果你阻止他,敏感期一過,他的學習能力就會下降。
第二個是孩子會特別重視外部的秩序。
嘟嘟小時候很重視外部秩序,他放任何東西,都會按照原來他看到的樣子擺好。連家裏來了很多人的拖鞋,他都要按照他的方式擺整齊。
書裏講到一個小女孩莫名其妙地哭,家人發現小女孩老盯著桌上的傘。原來是有一個客人來了,把一把傘放在了桌上,小女孩覺得不對,一直哭。後來,他們把傘拿開,放到了別的地方,桌子恢複了原來的秩序,孩子就不哭了。小孩兒天生對秩序有敏感性。
第三個叫“內部定向”。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也會有秩序感,他會要求自己的身體也要符合一定的規律。這個過程中,他就在摸索、協調。有一個孩子,保姆給他洗澡,他每天都很開心,每天洗澡都沒有問題。結果,有一天換了一個新保姆給他洗澡,他變得不安和絕望。後來才知道,第一位保姆的動作是右手托著孩子的腦袋,左手給孩子洗澡,另一位保姆則恰恰相反。
最後一個,就是孩子的智力發展是通過自己來完成的。
一個出生隻有4個星期的嬰兒,看到爸爸和叔叔同時出現在自己麵前,孩子呆住了。叔叔跟爸爸長相相近,孩子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後來,隻要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他倆一直分開,一個到左邊,一個到右邊。終於等孩子慢慢發現了原因,開始認識到原來這是兩個人時,他才寬慰。
大人在孩子探索時要有耐心,我們沒有必要非要告訴他這個是叔叔,這個是爸爸,他自己會慢慢地發現。當他露出會心微笑的那一刻,他才真的把這個東西掌握、學會了。
理解了孩子的這些心理特征,我們就能夠看到,大人是怎樣阻止孩子的發展的。
大人阻止孩子的發展有很多種方法,比如說不要動、不要碰、老實點兒、別喊。像孩子自己拿著梳子,覺得很好玩,想梳頭,你會覺得孩子把頭發梳得亂七八糟,說“我來幫你梳”。實際上,孩子在模仿梳頭的過程中體會著秩序感,體會著自己身體的協調性,也在感知這個社會。
又如,孩子穿衣服太慢,因為孩子的節奏跟我們本來就是不一樣的。蒙台梭利說:“兒童雖然有他的步速,但這種步速幾乎是機械地帶著他前進。幼兒的行走是為了完善他自己特殊的功能,他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他自己。他步伐緩慢,這是一種看上去既沒有節奏也沒有目的的步伐,他行走是被他看到的周圍物體所引起的。如果成人要幫助這個兒童,他必須放棄自己的步速和他自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