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不是孩子的錯:叛逆時的特別關愛(1 / 3)

父母的消極行為,也可做如下檢查:

有沒有吼叫?

有沒有嘲笑?

有沒有諷刺、挖苦?

有沒有打罵?

有沒有忽視?

有沒有嘮叨?

有沒有說教?

經常打斷、羞辱孩子。

批評。

引發內疚。

刺激、挑釁。

撒謊。

跟其他家長說閑言碎語。

威脅。

貶低。

摔東西。

否定感受。

沒有耐心。

不切實際的期望。

過於嚴厲的後果。

如果你檢查以後,發現錯的事做得太多了,也不要太難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讓自己減壓,父母對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以及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照顧好你自己才是對孩子負責的行為。

父母可以鍛煉身體、看電影,和家人處好關係,讓自己的狀態變好。當你放鬆時,孩子的叛逆就會減輕。

你的孩子需要你幫助他克服叛逆行為。

第二天,要學會理解叛逆的孩子。

沒有父母會說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大部分家長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幾乎都會覺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確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那樣,理解是最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

傾聽是關鍵,父母不要帶著評判聽孩子說話,不要總是想給他建議,說應該怎麼樣。這種話講出來的時候會讓孩子放棄講述,因為你又開始“上課”了。如果你不表達出理解,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要減少自己內心的負麵情緒,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麵,你才能夠耐心地傾聽下去。很多父母之所以不願意傾聽,是因為他們一聽孩子講話,就已經有結論了。總下結論叫作“不會聊天”。

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傾聽狀態:第一,不要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這種話不是傾聽的語言;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曆,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這是傾聽的大忌;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他的痛苦並不重要。

有一天,我兒子早上起來發現他的書包前一天放在我們另一個家裏,沒帶回來。他緊張得要命,覺得沒有帶書包可怎麼上學,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他媽媽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你為這麼小的事就哭,將來怎麼做男子漢?”這就是忽視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更加難受,他的表現會更糟糕。父母沒幫他快速從難過中走出來,導致孩子事後不再向父母傾訴。

要想做到良好地傾聽,得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認真地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地聽孩子講,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

第三天,要做的是在大喊大叫的陷阱邊上學做情緒教練。

很多家長習慣於用喊叫的方式來管教孩子,因為太有效了。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隻要大喝一聲,小孩兒就會立刻愣住。從此,父母隻要一喊、聲音一高,孩子就聽話。隻要父母的聲音不高,孩子就不聽話,因為他等著父母喊他。他認為隻要不喊他,一切就是正常的。他並沒有學會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他並不知道這件事情的邊界在哪兒,隻是憑家長的吼叫來判斷事情的正確性。

父母的消極行為,也可做如下檢查:

有沒有吼叫?

有沒有嘲笑?

有沒有諷刺、挖苦?

有沒有打罵?

有沒有忽視?

有沒有嘮叨?

有沒有說教?

經常打斷、羞辱孩子。

批評。

引發內疚。

刺激、挑釁。

撒謊。

跟其他家長說閑言碎語。

威脅。

貶低。

摔東西。

否定感受。

沒有耐心。

不切實際的期望。

過於嚴厲的後果。

如果你檢查以後,發現錯的事做得太多了,也不要太難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讓自己減壓,父母對一個孩子的行為和態度以及生活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最大的。所以,照顧好你自己才是對孩子負責的行為。

父母可以鍛煉身體、看電影,和家人處好關係,讓自己的狀態變好。當你放鬆時,孩子的叛逆就會減輕。

你的孩子需要你幫助他克服叛逆行為。

第二天,要學會理解叛逆的孩子。

沒有父母會說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大部分家長並不理解自己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幾乎都會覺得不被家人理解,家人也確實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那樣,理解是最有效的消除叛逆的方法。

傾聽是關鍵,父母不要帶著評判聽孩子說話,不要總是想給他建議,說應該怎麼樣。這種話講出來的時候會讓孩子放棄講述,因為你又開始“上課”了。如果你不表達出理解,孩子會感受不到你的愛。

要減少自己內心的負麵情緒,要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和積極麵,你才能夠耐心地傾聽下去。很多父母之所以不願意傾聽,是因為他們一聽孩子講話,就已經有結論了。總下結論叫作“不會聊天”。

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傾聽狀態:第一,不要給予未經請求的建議,孩子沒有問你應該怎麼做,你就不要說“你應該怎麼做”,這種話不是傾聽的語言;第二,不要輕易跟孩子談論家長自己的感受和經曆,孩子在講他的事,你卻在想講你的事,這是傾聽的大忌;第三,別忽視孩子的感受,讓孩子覺得他的痛苦並不重要。

有一天,我兒子早上起來發現他的書包前一天放在我們另一個家裏,沒帶回來。他緊張得要命,覺得沒有帶書包可怎麼上學,眼淚都快掉下來了。

他媽媽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你為這麼小的事就哭,將來怎麼做男子漢?”這就是忽視孩子的感受,會讓孩子覺得更加委屈、更加難受,他的表現會更糟糕。父母沒幫他快速從難過中走出來,導致孩子事後不再向父母傾訴。

要想做到良好地傾聽,得蹲下來或者坐下來,認真地跟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耐心地聽孩子講,多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