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力量與溫柔同行(1 / 3)

手工其實很有意思,我10歲左右時,動手最多的就是修自行車。現在,我們做手工的機會真的越來越少了,因為生活真的太方便了。我的一個律師朋友回東北老家,幹了幾十年都沒幹的活,比如劈柴、往爐子裏塞炭、引著,幫全家把屋裏弄得熱乎乎的。我問他什麼感覺。他說特別開心,做了很多年都沒動手做的事,給整個家庭帶來很鮮活的氛圍。

如果一個家庭裏爸爸是缺席的,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增多。

我觀察到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孩子的學業不佳。樊登讀書的一位分會會長回到山西老家,他的同學找他谘詢。這位爸爸說孩子成績很差,名次總是倒數,每次上課注意力都不集中,不知該怎麼辦。這位會長做了個家訪,發現孩子很不愛說話。他利用樊登讀書分享的書裏的知識和這個孩子溝通,最後發現問題出在孩子的爸爸身上。這位爸爸隻顧掙錢,所有教孩子的事,爸爸就一句話:“我老婆負責。”

總有人問我:“樊老師,你們家誰負責帶孩子?”這是我聽過的很業餘的話。一個家庭裏,怎麼可能出現一個職位是帶孩子,也就是一個固定的人負責帶孩子,別人就什麼都不管了嗎?我家沒有人負責帶孩子,全家人都得負責帶孩子。

還有的爸爸經常在孩子麵前跟媽媽吵架。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心中的爸爸是一個令他恐懼的對象。他覺得爸爸隻要回家,就有可能跟媽媽吵架,孩子沒法集中注意力。他內心根本就沒有安全感,永遠都處在恍惚的狀態中。所以,孩子的學業不佳,跟爸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西方,青少年犯罪也和父親缺席有很大的關係。曾缺失父愛的一些青少年長大之後,婚姻失敗,一輩子生活在憤怒、憂鬱、恐懼中,吸毒的情況也很多。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63%的青少年自殺,是因為父親的忙碌和缺失;70%的未成年懷孕和濫用藥物的狀況,都跟父親的缺失有關。

微型人生的理念與排序

爸爸要轉變理念和排序。

很多人這樣規劃自己的人生:20歲以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20~30歲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工作技能,30~40歲的主要任務是創業,40歲以後享受人生。

這種階段性規劃的根本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的主要任務是創業,那麼請問,創業以外的事,會不會構成幹擾?他會因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是創業,覺得家庭好煩、孩子好煩。這樣的人40歲以後,即便真的很成功,可以提前退休,但已經沒有人願意與之分享生活了。

一個人要學會微型人生,要去想:這一年中,我要不要創業、鍛煉身體、嗬護家庭、享受親情……這都應該是生活的重點。那這一年、一個星期、一天中,你會如何安排?你不再區分哪個是最重要的、哪個是次重要的,你能夠發現:這一切其實都隻是你的生活,都隻是你的人生,你可以同時照顧它們。這樣,你就不至於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怪物、一個工作狂。

手工其實很有意思,我10歲左右時,動手最多的就是修自行車。現在,我們做手工的機會真的越來越少了,因為生活真的太方便了。我的一個律師朋友回東北老家,幹了幾十年都沒幹的活,比如劈柴、往爐子裏塞炭、引著,幫全家把屋裏弄得熱乎乎的。我問他什麼感覺。他說特別開心,做了很多年都沒動手做的事,給整個家庭帶來很鮮活的氛圍。

如果一個家庭裏爸爸是缺席的,會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問題的可能性增多。

我觀察到很多家庭中都有一種很常見的情況——孩子的學業不佳。樊登讀書的一位分會會長回到山西老家,他的同學找他谘詢。這位爸爸說孩子成績很差,名次總是倒數,每次上課注意力都不集中,不知該怎麼辦。這位會長做了個家訪,發現孩子很不愛說話。他利用樊登讀書分享的書裏的知識和這個孩子溝通,最後發現問題出在孩子的爸爸身上。這位爸爸隻顧掙錢,所有教孩子的事,爸爸就一句話:“我老婆負責。”

總有人問我:“樊老師,你們家誰負責帶孩子?”這是我聽過的很業餘的話。一個家庭裏,怎麼可能出現一個職位是帶孩子,也就是一個固定的人負責帶孩子,別人就什麼都不管了嗎?我家沒有人負責帶孩子,全家人都得負責帶孩子。

還有的爸爸經常在孩子麵前跟媽媽吵架。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心中的爸爸是一個令他恐懼的對象。他覺得爸爸隻要回家,就有可能跟媽媽吵架,孩子沒法集中注意力。他內心根本就沒有安全感,永遠都處在恍惚的狀態中。所以,孩子的學業不佳,跟爸爸有著非常大的關係。

在西方,青少年犯罪也和父親缺席有很大的關係。曾缺失父愛的一些青少年長大之後,婚姻失敗,一輩子生活在憤怒、憂鬱、恐懼中,吸毒的情況也很多。書中有這樣一組數據:63%的青少年自殺,是因為父親的忙碌和缺失;70%的未成年懷孕和濫用藥物的狀況,都跟父親的缺失有關。

微型人生的理念與排序

爸爸要轉變理念和排序。

很多人這樣規劃自己的人生:20歲以前的主要任務是學習,20~30歲的主要任務是提升工作技能,30~40歲的主要任務是創業,40歲以後享受人生。

這種階段性規劃的根本問題是,如果一個人的主要任務是創業,那麼請問,創業以外的事,會不會構成幹擾?他會因為自己的主要目標是創業,覺得家庭好煩、孩子好煩。這樣的人40歲以後,即便真的很成功,可以提前退休,但已經沒有人願意與之分享生活了。

一個人要學會微型人生,要去想:這一年中,我要不要創業、鍛煉身體、嗬護家庭、享受親情……這都應該是生活的重點。那這一年、一個星期、一天中,你會如何安排?你不再區分哪個是最重要的、哪個是次重要的,你能夠發現:這一切其實都隻是你的生活,都隻是你的人生,你可以同時照顧它們。這樣,你就不至於把自己變成一個機器怪物、一個工作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