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邦成立的最初100年裏,地球上的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和諧。各大聯邦管理者個個行事戰戰兢兢,謹小慎微,生怕因自己的言行不當而引發什麼禍端,導致大規模衝突,引發不可挽回的人禍。再來一次這種折騰,人類已然承受不起。
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為了推動科技進步,特別是為了治理核輻射,恢複地星的生態環境,五大聯邦決定設立一項賽事,名稱就叫“救星計劃”比賽。
每個聯邦各成立20支團隊,每個團隊由15人組成,硬性規定,15人中30歲以下的5人(這是後來修改的年齡,最初的規定是21-30歲),31-50歲5人,51-80歲5人,主要考慮的是項目的連續性,因為人類進化到現在,任何科技的突破都非常艱難,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參賽項目自選。為了協調參賽項目,不至太多人紮堆,後來又規定,參賽的20支隊伍及參賽項目要在上屆比賽前報上,可以在下屆賽季開始半年內更改隊伍或項目,但更改的隊伍和項目都隻限5個。
比賽結果取前十名,獎品就是被核汙染的禁區。每次用核定的核汙染區麵積的1%作為獎品,500年後重新討論選擇獎品。
比賽每五年進行一次。每個聯邦各派五人組成執行運作的組委會,裁判陣營更是豪華而龐大:每個聯邦100人,由各聯邦自由確定人員,年齡100歲以上,並不限於科學界,都是各個行業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士。
判定方式:每個裁判對參賽項目打分,滿分可打10分,必須給出打分的理由,全部裁判所打分加總,分數由高到底,前十名就這樣產生。
自那以後沿襲至今,比賽進行50年後,開始顯現成果,地球上80%以上的頂尖科學家都曾經參加過救星比賽。大家應該記得,拯救神團隊也是15人,沒錯,拯救神就是一支比賽團隊,他們封神的成果就是一次比賽的第一。
隨著時光的流逝,又過了幾千年,當初設立比賽的目的早已功成,比賽的獎品換了一批又一批,世上繁多的其他事物都是被時間死亡摧化,“救星”比賽卻越老越年輕,不但受到各個聯邦的重視,還受到全民的追捧。但人類的劣根性也漸漸顯露出來。
雖然有“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等諸多格言,警示個人和團體要吸取教訓,但“曆史常常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好了傷疤忘了痛”也為很多人批了注腳。
人類的發展似乎並非靠智商,更多地是依仗知識的積累和傳承。雖然進化了一萬多年,但據曆史記載,人類的平均智商,提高得並不多。
當然,動物的原始本能就是保護自我,一隻毫無智商的昆蟲,也會避險求生,何況是人?這是生命生存的基礎,是造物主的狡計。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是天地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