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曰:
詩者,如太白;史者,如司馬。無數英雄,皆起於平凡,吟慷慨之歌,成千古之事。細微處,留無數情感,宏大處,仰視蒼天。
晚飯時,兒子元元還不見蹤影。
翟明白急了一頭汗。他和媳婦無端吵了架,問了幾處把守的人,也沒消息。他急著要找支書,找村長,跑到三美家門口,才想起三美不幹了,隻得灰溜溜回來。
女兒芬子十多歲了,卻很有見識,見爹愁得快要哭了,勸道:“我弟不見了,找村長幹啥?既然幾處把守的人都沒見,他也翻不過牆去,就還在村裏。爸你先到東片他同學家問問,看是不是在那玩;我去他常玩的地方找找。”
翟明白覺得有理,轉身去了。
天已黑了,芬子摸到一處空地上,有幾棵高大的榆樹撐在那裏,還有棵柿樹,黑黑的,隱隱地似開著花兒。拆去的舊地基,長條石橫七豎八。
原來的路快分不清了。
芬子分開樹枝雜草摸過去。樹條又打在她身上,似象有人跟在身後。貓頭鷹淒聲叫著,陰森森的。
芬子側耳細聽,隱隱有輕微哭聲,這下放心了。
本想朝貓頭鷹叫聲處扔塊石頭,把它趕跑,又怕砸著弟弟。芬子正想,差點被絆倒。
她忙扶著樹兒,一晃,隻聽撲愣一聲,貓頭鷹嚇跑了。
芬子模模糊糊覺得弟弟坐在一石條上,有氣無力地哼。她摸過去,把弟弟抱起來,又抱不動。
弟弟見是姐姐,這才大哭起來。
芬子哄著,使盡力氣把弟弟背起來。
弟弟在背上哭道:“姐姐,我害怕。”
芬子道:“閉上眼,聽姐姐給你唱支歌兒吧。”
蜂蜜兒多歡,我與弟弟耍玩。
泥土當麵,瓦片兒當碗。
草苗兒當菜,一齊來做晚飯。
先敬了父母,自己再用餐。
弟弟真是孝順,喜得姐姐點讚。
芬子唱著,聽到弟弟笑聲,這才放心。
她一麵走,一麵哼著曲兒,沒多遠,已聽到父親在另一頭焦急的呼喊。
芬子大聲應著。翟明白聽清了,顫著聲兒喊叫,見前麵黑乎乎一片,隻不敢過來。
到家,問起緣故,兒子不大想說話,閉著眼兒,隻哼哼,讓吃飯,懶懶的上床睡了。
芬子吃完飯,跟長輩們一一打了招呼,拿了本子,與薑奶奶一起到老七爺家。
老七爺正等著,幾十年了,他隻有一個未了心願,就是修家譜。
他常說,“家譜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不修即為不孝。他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了,想把家譜修好傳下去。”
見薑奶奶領著芬子來了,老七爺忙讓坐。
他道:“今天寫什麼呢?”薑老師道:“村中的好人我整理了幾篇”,說著拿出稿紙。
老七爺道:“讓芬子念吧。”
芬子接過稿紙念道:
(一)賢者:翟世齡
十七世翟世齡生於大清患難之時,從小敦厚好學,品德高尚,長而有威儀,有謀略,一顆仁者之心。其善且慈,常雪裏送炭,急人之需,村中周邊每有爭吵及家有不和之事,常請世齡前去排解。其所斷之事,鄉人皆然,心中拜服。其生也翟氏之幸,其死也翟氏之哀。鄉人每憶之無不讚服。其職不過一介草民,其行不過周邊村鄰,其望不過鄉縣,其品德善行在民眾心中卻高如太行王屋二山。其已故多年,餘聽其為人德行,深以為楷模,鄉鄰皆以為然,與族人商議,以為應列族譜賢者首位。
(二)將軍翟興猷
翟興猷,翟氏十九世族人。
其生也不知,其死也渺茫,戍馬一生,為國捐驅。其生也波瀾壯闊,其死也死得其所,大小百餘仗,農墾戎邊,一腔熱血,灑在邊疆。其生平也僅為傳聞,其事跡也知之甚少。
翟興猷,邊防師師長,這個崗位是憑空得來的嗎?一個軍中少將的一生是平平常常的嗎?餘不知也,餘族人也不知啊。這個翟氏十九世子弟國難當頭,走出花園,從此默默無聞,寥無音信。解放後,其突歸故裏,人隻知其為少將師長,也是間接得知。翟興猷,象傳奇,突然而來,突然而去;象謎讓人猜想,讓人懷念。餘寫到此,甚為感慨,不禁也潸然淚下。
(三)師者
翟氏二十一世族人翟本厚,生於1942年,焦作大學畢業,教師出身。其為人師表,學生楷模,彬彬然,有儒者風度;娓娓然,口出妙珠,與人談,終日不倦。好禮者見之,無不敬服;粗野者見之,無不敬畏。其不過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以德服人,以理說之,足可擒人間虎豹啊。
此人有儀容,善思想,善下為水,村中老者說:“生子應該這個樣子啊。”
亂世,此人必為智者;盛世,此人必為隱士。餘謂不顯山不露水,此人之性啊。
陶公說過:“縱化大浪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複獨多慮。”說的就是這樣的人吧。
(四)好母親張善英
好母親張子善:二十世翟廣隸之妻,1932生人,現已到翟家六十餘載,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上敬老人,下育孩子,善良賢慧,品德端方。村民讚她,惟有一笑;鄉裏獎她,拒而不受。其為人也,以吃虧為福;其為母也,惟以苦已。六十年來,惟一心一意過好日子。日間下田掙分,夜裏紡織待旦,苦而無言,小病無語。灶間三餐,漿洗縫補,言不能盡。翟氏歌滿篇讚語,百不能表其一,此翟家之福,吾族之幸,鄉鄰之喜啊。
(五)孝子翟明白
日月者,有佛緣啊。佛者,慈悲為懷,普渡眾生。其為翟氏二十一世生人,少而貧。初婚,以打工為生。後以種菜為業,繼而經商製衣。至孝。初,父親尚健。及至父70歲後,患腦中風,以至臥床。其每天第一要務,為父喂飯,洗身,活動筋骨,十年如一日,每天如此。日月為村中會計,每日事繁,事父則風雨無阻。其父煩,每有閑語,其笑臉相迎,順而解之。其父兄弟二人撫養,每到兄弟處,仍每天前往。弟勸之,仍往。父年邁,喜甜淡之食。其為灶,每餐必做飯二次。先服侍父飯畢,方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