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聲音也許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義的。
故此,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然而,故事的主線依然是弗雷德麗卡的生活,婚姻、語言、蝸牛、教育,這些“聯結”建構起巴別塔,令整個故事得以在語言編織的網中綻放。
作為女性作家和批評家,拜厄特無法對20世紀60年代女性知識分子的困惑視而不見。弗雷德麗卡的姐姐斯蒂芬妮在《靜物》尾聲的意外離世,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物的生活。對愛情的希冀隨著姐姐的死亡而終止,弗雷德麗卡暫時蝸居在身體裏。好辯、激昂、糊塗、聰穎的她嫁給了一匹與自己性格迥異、不善言辭的“黑馬”奈傑爾。她一廂情願地錯誤估計了婚姻的這股力量,天真地以為,“即使結了婚也不意味著要在一夜之間改變本性”。然而在丈夫眼中,她隻扮演妻子、母親的角色,不需要自我,更不需要朋友。婚姻泥沼中,弗雷德麗卡昔日那股不會止息的熱情能量已然消失不見。“撐過去一天,再撐過去一天,這究竟算什麼樣的人生?”仙女的聲音告訴她,也告訴我們,這是很多人的人生啊!
奈傑爾的觀點是男權社會的普遍真理,任你婚前再聰明、獨立又有野心,一旦步入婚姻,成了妻子和母親,就應該預料到一些變化。在他們看來,你有了這麼可愛的孩子、錦衣玉食豪宅,還有什麼牢騷可發呢?還有什麼必要去聯絡那些朋友尤其是男性朋友呢?連後來的離婚律師也坦言,女性在一般觀念中傾向於待在家中照顧孩子。法官的結案陳詞說得沒錯,“此刻的社會並無法配合比以往更加進取的女性,也無法滿足女性不斷調高的期望”。然而,“新”弗雷德麗卡軀體中那個“舊”弗雷德麗卡並不安分,自己是妻子、是母親,同時也是“我自己”。她還想跟舊日的朋友們說說話,感受精神空間裏的一點點自由。於是飛蛾撲火,向丈夫提出跟他一起出門的要求,就像赤足履過一層滿鋪著的煤渣,從那熏得燒得灼熱的地麵間隙中尋找一條通道。
出走的決心被丈夫的一句“我愛你”“我想要你”輕鬆化解。盡管不是一個詞彙動物,奈傑爾卻深諳這套愛語的技巧,隨之而來的溫存令弗雷德麗卡無力抵抗。她慍怒、她壓製,卻無法抵禦身體對欲望的感知。當這種伎倆不再奏效,男人便顯現出雄性動物的本性,以最原始的暴力形式撕掉隱喻的偽裝,幹脆利落地實施了身體上的傷害與鉗製。出身書香門第的弗雷德麗卡未曾見識過人類這種野蠻的回歸,語言意義上“牙尖嘴利”的野蠻力量也同樣被喚起,成了傷人的武器。即便如此,弗雷德麗卡依然被故伎重施的奈傑爾招安。最終,鋒利的斧頭打破了溫情的“聯結”童話。令人唏噓的是,逃出家門,弗雷德麗卡仍未擺脫丈夫對她身體的控製,聖誕禮物——一條朱紅色的洋裝,再次無聲言說著一種精準的掌控,宣告奈傑爾的主權,以及弗雷德麗卡逃離的失敗。
這世上聲音也許甚多,卻沒有一樣是無意義的。
故此,我若不明白那聲音的意思,這說話的人必以我為化外之人,我也以他為化外之人。
然而,故事的主線依然是弗雷德麗卡的生活,婚姻、語言、蝸牛、教育,這些“聯結”建構起巴別塔,令整個故事得以在語言編織的網中綻放。
作為女性作家和批評家,拜厄特無法對20世紀60年代女性知識分子的困惑視而不見。弗雷德麗卡的姐姐斯蒂芬妮在《靜物》尾聲的意外離世,幾乎改變了所有人物的生活。對愛情的希冀隨著姐姐的死亡而終止,弗雷德麗卡暫時蝸居在身體裏。好辯、激昂、糊塗、聰穎的她嫁給了一匹與自己性格迥異、不善言辭的“黑馬”奈傑爾。她一廂情願地錯誤估計了婚姻的這股力量,天真地以為,“即使結了婚也不意味著要在一夜之間改變本性”。然而在丈夫眼中,她隻扮演妻子、母親的角色,不需要自我,更不需要朋友。婚姻泥沼中,弗雷德麗卡昔日那股不會止息的熱情能量已然消失不見。“撐過去一天,再撐過去一天,這究竟算什麼樣的人生?”仙女的聲音告訴她,也告訴我們,這是很多人的人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