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達成共識(1 / 2)

卻說沈三郎與“童盛”姚宏兩人討論起了朝廷、江湖以及軍方這三方的關係,很明顯沈三郎對於這其中的內幕知之甚多。

“事實上,這軍隊於朝廷。對於江湖的態度,實際上是有著大大的不同的。”

沈三郎接著說道。

“因為軍隊他們中的所有的軍人,包括高級的,中級的將領。有著大量都是來自於貧苦人家。或者有的就是來源於江湖的大的幫派。”

所以實際上,江湖中人是有大量參軍入伍的江湖人,在軍隊之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大的。

“軍隊對於江湖人的態度是非常開明的,而,絕大多數的江湖人也是願意為了家國拋頭顱灑熱血的。”

“但是朝廷永遠都不希望有著自己難以掌控的勢力存在。”

“所以這也就出現了朝廷希望江湖勢力能夠越收斂越好。甚至朝廷巴不得將所有的江湖勢力劃歸己有,將所有的人都控製在自己的手中,但是軍隊卻不一樣。”

“軍隊中的將士們還是大多數都是出自於江湖或者是不出自於江湖卻又向往江湖的。”

“候城的地理位置十分的特殊,因此這是一個由軍隊掌管著絕對權力的城池。但是由於侯城地處偏僻,又是重要的關塞,所以軍隊在城中往往是會多加管束著江湖人士的。”

“不過,這也僅僅是在侯城。實際上,在襄平府所管轄的絕大多數地區。江湖勢力都有著相對來說非常自由且廣泛的權利。”

“而這也與渤海王對於江湖人士的寬鬆管轄有些極大的關係。”

“不過,南方的江湖之中卻有著大量的朝廷因素的介入。”

“但是朝廷卻往往由於缺乏足夠的武裝力量而導致對於江湖人士難以管轄。”

“所以朝廷往往就會向軍隊施壓,對江湖人士進行一些壓迫甚至是殘害。”

“但是這往往會導致大量更多的江湖人是哪一支軍隊的部分分裂,政治直接與朝廷相對抗。”

“顯然這是朝廷所不願意看到的,江湖也就罷了。但一旦軍隊出了問題,那麼對於朝廷的打擊是非常的巨大的。”

“所以這些年以來,朝廷一直在努力的培養這屬於自己的江湖勢力。”

“隻有這一江湖勢力強大到能夠整合整個江湖,朝廷就可以以此為契機直接掌管江湖的所有勢力。”

“而一旦整個江湖的所有勢力都被這一個勢力所吞並,那麼這個江湖還算做是什麼江湖呢?”

很明顯,這隨後一句話就是沈三郎直接說給“童盛”聽的。

“你這麼議論朝廷,就不怕惹來禍事?”

“童盛”微微眯起了眼睛,有些陰惻惻地對沈三郎說道。

“哈哈哈,童大哥何必嚇唬我?你以為我會在上你這一當嗎?”

“哦?你怎麼知道我是在嚇唬你?”

見沒有嚇到沈三郎,“童盛”的臉浮現起了笑容問道。

“哈哈哈,我遼東地界想來是渤海王說一不二,朝廷的手伸得再遠,也管不到我這裏。”

這沈三郎說的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說得上是大逆不道了,但是在大夏確實問題不大。

在外分封的藩王實際上就是各地的皇帝,不過在名義上還是要向當今的大夏天子服從。

大多數的藩王都分封在中原地區,雖說比較富庶,但是進無可攻、退不可守,還沒有十分強大的軍事力量,隻能仰仗著朝廷的鼻息過活。

但是這其中就有三大藩王有所不同。

那就是高原雄鷹的吐蕃王、萬夫莫開的關中王、以及天下險要的渤海王了!

這三地藩王,吐蕃王占據高原,實際上當年大夏的開國皇帝也是沒能真正徹底征服吐蕃,但是吐蕃又見中原強勢,於是想中原俯首稱臣。

開國皇帝想要分封吐蕃為一字王,卻沒有想到合適的封號,再加上朝廷有朝臣提議化外之人不宜與天子並肩。

因此吐蕃王的稱號就保留了下來,但實際上,吐蕃自己是不甚在意這封號的,此地向來與世隔絕,少與中原來往。再加上吐蕃向來人口稀少,因此平日也沒有特別在意。

關中王自然就是之前提到過那位杜姓王侯了。實際上關中王向來是為朝廷練兵的,曆代的大夏君主對於關中王一脈都是十分的信任。

所以雖然關中王並沒有掌控多麼強大的軍隊,但是確實說得上桃李滿天下,絕大多數的將軍都可以說是出自關中王門下。

最後也就是渤海王一脈了,實際上之前也說過,渤海王一脈分封之地並非遼東之地。

但是當代渤海王功勞極大,又掌握著天下三軍之首的關寧鐵騎,有鎮守遼東邊疆之責,因此遼東之地就是渤海王的封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