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遼王歸程 一(1 / 2)

第三十四章、遼王歸程(一)

帝都長安是當今天下第一雄城,自從大夏在十多年前的那場大戰中大敗北胡,大夏的版圖擴張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饒是當年橫掃天下的大秦鐵騎也沒能助那位秦王開辟如此龐大的疆域。

當年的鎮西大軍配合關東鐵騎大敗北胡後,向西接受了大量西域諸國的獻降,當年北胡在西域培植出的勢力幾乎全部被大夏接受。

因此實際上若論開疆拓土之功勞,鎮西邊軍的功勞遠在關東鐵騎之上,隻是關東鐵騎向北而征,卻有大量的北胡土地由於種種原因沒有劃歸到大夏手下。

隻是大體形成了以秦長城為邊線的大夏與北胡的邊界線。

但是這其中隻有遼東之地不同,襄平城雖說一隻都在大夏的管轄之下,但是這侯城卻並非如此,侯城原本沒有城池所在。

而襄平城外西北方向幾乎全都是北胡的勢力範圍,因此在東部交界線上唯一北胡畫出來的土地就是侯城,以及侯城外那一片用於雙方通商的地域。

這其實就是當年啟夢先生與北胡第二次談判中的重點所在,可以說侯城的戰略地位堪比整片西域!

但是話雖這麼說,這不過是相對於北胡的戰略地位,有了侯城應對北胡就可以真正做到進可攻、退可守了。

但是西域的作用不僅僅是針對北胡來說的。

如今的西域疆土其實與當年大秦相差甚遠,整個河西走廊盡在大夏掌握之中,而因為吐蕃的稱臣納貢,更是將河西走廊與那片雪域高原連成一片。

向西而去,絕大多數都是大夏的藩屬國,可以說這些國家幾乎都是仰仗著大夏的鼻息存在的。

大夏的實際最遠控製範圍甚至遠到恒羅斯,那個偏遠的西域之地,甚至都能看見來自更為遙遠的西方人。

那些有著白皙皮膚、碧綠色眼眸的“怪人”還有渾身膚色黝黑的“昆侖奴”在這裏幾乎說得上是隨處可見。

而帝都長安所在之地實際上距離河西走廊是十分的近,來自遙遠西域的人,隻要穿過河西走廊,就能來到這天下第一大城池!

不過,長安的位置雖說已經十分靠近西部,但是隨著實際控製範圍的變大,這長安的地理位置就顯得越來越尷尬。

向東而去,麵對遼東的襄平、侯城這兩座雄城距離實在有些遙遠,不是非常利於管轄,

若是到了更為遙遠的西域,那就更遠了,可以說雖說西域絕大多數國家都是名義上大夏的地盤,是大夏的附屬國,但是中央對於這些地區的管控能力實在是少之又少。

西域又能為國家的國庫帶來巨大收益,無論是誰實際上都不想放棄這塊肥肉。

尤其是當今天子,實際上是一位十分務實的皇帝,他十分注重大夏在西域地區的利益,因此每隔三年都會派出一隊使節前往西域,代他巡視西域諸國。

新任遼王孫轅正是在這次通西域的使者歸來前趕到長安述職的,不過那時候他還是渤海郡王,離開的時候已經是顯赫的遼王了。

孫轅出城的時候可比來時簡陋多了,雖說皇帝陛下對他是禮敬有加,但是礙於禮數,藩王出京是不可以有太大排場的,何況是他這個剛剛被封為一字並肩王的超級實權王爺呢。

其實整個朝廷都對他這個一字並肩王的封賞頗有微詞,孫轅自己心中也十分明白此事但是他對於這些已經並不在意。

其實對於孫轅來說遼王的封號和渤海王的封號沒有什麼區別。無論如何,這遼東地區都是他孫轅的地盤,誰的手也伸不過去。

至於是否世襲罔替就更不重要了,孫轅這個年齡還沒有子嗣,這輩子基本不太可能了,何況他與山東孫家本族關係很一般。

過繼一事基本不太可能,更大的可能基本就是在他百年之後皇帝給他封賞一個配享太廟,然後隨便找個借口削去遼王這個爵位也就是了。

所以在老王爺眼裏這世襲罔替的遼王根本就不重要。

但是那些文官可不這麼想,王侯爵位的封賞曆來是皇家大忌,裂土封王往往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國家分裂。

文官由於前朝以來的大一統思想的影響,對於國家的完整與統一都十分在意。而且前幾任帝王對於這些問題也都把控的十分嚴密。

誰也沒有想到當今聖上居然會突然來這麼一手,直接封了這渤海郡王為遼王,而且還是世襲罔替,對於文官來說,這甚至還不如說渤海郡王公開叛亂,自立為帝來的痛快。

隻是木已成舟,很明顯皇帝與丞相、太尉等人都早有預謀,直接將親王之位封與孫轅,然後連封王大典都不進行,直接將遼王“趕”出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