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榮一人一馬來到了錦城,錦城是全襄平府第二大城池了,僅次於襄平府的首府襄平城。
而且其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實際上錦城才是襄平府最大的城池,因為它是山海關以東北最富庶的地區,沒有之一!
遼東地區終年寒冷,氣候十分惡劣。雖然說這裏的土地條件非常好,而且植被十分茂盛,但是實際上遼東地區的糧食問題是比較嚴重的。
無論是吃、穿、住、行,可以說遼東地區都是很難自給自足的。
因此,商貿就是遼東地區最重要的獲取資源物資的手段了。
而錦城位於遼西走廊,是連接遼東地區與關內的幾乎可以說是唯一通道了,因此此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有前來遼東地區的商賈實際上都要路過錦城,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錦城是十多年前那場大戰以來商貿最為發達的城市了!
在侯城外,大夏與北胡開放了互市,草原上看似貧瘠,似乎隻有牛馬羊之類的牲畜,但是實際上,北胡所掌握的許多東西都是大夏不曾有的。
因為西域之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都是掌控在北方的遊牧民族的手上的,因此實際上中原北方的這些遊牧民族所踏足的地區遠遠比中原人所前往的地區要多。
而西域雖說不像是中原擁有著大量的土地,但是卻也有許多中原所沒有的各類物資,實際上中原地區的大量香料、水果,乃至蔬菜之類的農作物都是從西域傳來的。
北胡雖說發源於中原的北部,但是其遊牧民族的性質,致使其縱橫在所有水草豐富的地區,因此在中原的北部也就是北部高原的氣候和水草不適合放牧的時節就會進行遷徙。
實際上這種遷徙最好的方向就是南方了,也就是中原地區。但是自古以來就不是什麼好惹的地方,大規模的遷徙遠不如偶爾一次的劫掠。
因此在中原王朝實力處於巔峰狀態的時候,北方遊牧民族遷徙的第一選擇自然就是向西或者向東而去。
東側卻是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遊牧民族顯然不能適應這樣的地理自然條件,因此他們的目標往往就是向西而去。
西域其實還是很富庶的,除了少數地區是沙漠和戈壁分布,其他大多是水草豐美的綠洲,在幾座高大山脈的積雪影響下,這裏十分適合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
但是這裏也不是久居之地,這裏的環境如果長時間放牧就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這個時候如果東方的王朝,也就是中原出現什麼問題,這些北方的少數民族就會順勢趁虛而入,直入中原。
但是自大秦一統天下,中原王朝的實力蒸蒸日上,即使是偶爾的分裂期,卻也會出現幾位精彩絕豔的人物。
北方遊牧民族雖然有多次侵入中原的機會,但是卻沒有一次能在中原建立相對完整的政權,因此從西域向中原進軍也不是非常好的選擇。
幸好,在西域還有繼續向西的空間。就像在北胡崛起之前北方最強的匈人,就是向西遷徙到了更西的地域。
實際上各個遊牧民族之間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的,因此北胡在西域以西的地區還是有一定的勢力的。
即使如今的西域實際控製在大夏手中,但是北胡仍然能從西域乃至更西的地區得到物資,或者是一些奇珍異寶之類的。
在侯城關外的互市就有很多大夏商人與北胡換取這些東西。
再加上北胡之前長期的四處劫掠,其內部實際上掌握著大量的財富,尤其是金銀一類,可沒少保存。
中原一直都是生產絲綢還有大量的農作物、糧食之類的,當然還有日漸盛行起來的瓷器,這都是中原之外的地區所沒有的,在侯城外的互市都能換取大量的物品。
甚至一匹絲綢在剛剛開放互市的時候能換數頭牛,或者是能換到一匹良駒,這在中原地區幾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但是在北胡,那些牛羊雖說也是十分重要的物資,但是畢竟物以稀為貴,絲綢如果不與大夏進行交易的話是絕對不會出現在北胡的境內的。
除非北胡向中原出兵搶掠,但是之前的那場大戰還致使北胡元氣大傷,可以說麵對大夏隻有招架之功,並無還手之力了。
別說搶掠了,就連自己內部的問題也沒有完全解決,幸好當今的北胡大單於傑雄單於還正值壯年,手下的一眾子孫也都還算老實,否則早就陷入分裂和內亂之中了。
因此北胡與大夏的交易實際上大夏是在各個方麵中占據了絕對優勢的,說白了就是大夏與北胡是貿易順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