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這種助人行為對雙方都有危害:助人者對受助者的問題作出有太多個人感情色彩的判斷,往往是不準確和令人難以接受的;另一方麵,這種助人行為對助人者自身也是有害的,比如離了婚的人以做婚姻谘詢來平衡自己的心態等,其實都是在逃避自身的現實,回避自身的需要。
從“阿Q精神”看自我安慰
劉先生正值“不惑”之年,是一家公司的職員,擅長編製軟件,曾經是公司的骨幹。後來新領導上任,招收了兩名計算機專業的應屆畢業生,委以重任,讓兩名新人負責新項目的研發。劉先生很想參與該項研究,並擬定了一份計劃書遞交給了領導,卻遲遲沒有回音。眼見著兩位新同事整日伏案攻關,心裏更不是滋味,不由得犯了嘀咕:新領導瞧不起我,可能是瞧不起我的專科學曆,對我沒有一點肯定,會不會讓我下崗啊?劉先生越猜測情緒越低落。在單位有時和領導打照麵,他總感覺領導的態度冷淡,繼而覺得同事們背地裏都在議論自己。從此變得不想上班,怕見熟人,後來連商場、公園都不敢去了。
經過心理谘詢,劉先生豁然開朗了:不就是個軟件嗎?不讓我幹,我正好歇著,用不著加班加點了,正好輔導輔導我那上初中的兒子。再者說了,領導不安排我,也是照顧我的麵子,和兩個年輕人平起平坐的,擔心傷我自尊。從此,看領導也親切了,看同事也順眼了。劉先生成功地當了一回“阿Q”。
關於“阿Q精神”,《中國現代文學史》的定義是:在現實生活中處於失敗者地位,但不正視現實,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輕自賤、欺淩弱者、健忘、忌諱缺點、以醜為榮等等妙法來自欺、自慰、自我陶醉於虛幻的精神勝利之中。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生活環境和價值觀念的改變,“阿Q精神”有了新的含義和用途,那就是通過“將不愉快的事情給予合理化”的思維,獲得心態的寧靜平和。
“阿Q精神”的自我安慰作用
現代生活中,有些人無暇顧及柴米油鹽、鄙棄繁文縟節,排斥常規生活,讚美“痛苦”的價值,欣賞“死亡”的悲壯,指責一切知足常樂和“酸葡萄心理”。他們在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中追求絕對的完美和公正,結果憤世嫉俗,認為自己受命運的捉弄,痛不欲生。這時候,何不選擇另外一種生活態度,用“阿Q精神”進行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並不是麻木不仁、坐以待斃,不是無所事事、不思進取,也不是懦弱無能、畏縮不前。自我安慰等於給自己一個心理空間,放鬆調整,自我統合,進而集中精力,輕裝上陣。自我安慰有利於排解消沉低迷,緩釋緊張焦慮,平息怒氣怨氣,使心態平和積極。這種“阿Q精神”沒有使人失去理智和對價值的判斷。它沒有使人失去奮鬥方向,隻是暫時放慢速度。它也沒有使人變成“哈巴狗”,而是變得成熟了。這種“阿Q精神”還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際間的衝突,緩和了社會矛盾。
現代版“狐狸與葡萄”
著名心理學家鄭日昌在談到自我安慰的重要性時,曾引用和改編了伊索寓言中“狐狸與葡萄”的故事。如果對號入座,你屬於哪種狐狸的情況呢?
一隻狐狸看見了葡萄架,上麵的葡萄顆顆飽滿。它饞涎欲滴,又躥又跳,卻始終沒有摘到。狐狸怒火中燒:“誰這麼缺德?架得這麼高!”這時一個農民走來說:“你嘴裏放幹淨點兒!罵誰呢?”狐狸卻越罵越凶,農民一氣之下將狐狸打死了。
第二隻狐狸登場了,它想:這麼好的葡萄非我莫屬。便製定了宏偉的計劃,它跳啊、跳啊,跳個沒完沒了,最後累死了。
第三隻狐狸也夠不著那葡萄,它陷入了哲學思考:我堂堂狐狸連個葡萄都吃不上,生命的意義何在?越想越沉重,最後找了一棵歪脖樹,用小繩兒結束了年輕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