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峰會把G20推向了全社會,使之成為一門“顯學”。不過,在杭州峰會的“熱鬧”過後,作為致力於全球治理研究的智庫,我們感到有必要展示其中的“門道”。因此,我們組建了包括人大重陽外籍學者在內的“混編”課題組,準備做一次係統的梳理總結,形成一份詳實的研究報告,以此向廣大讀者係統地展現中國G20的成果,向下一屆G20主席國德國提出建議,並對G20的長期發展進行展望。

然而,盡管人大重陽已經在G20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研究與撰寫過程中,我們依舊遇到了遠超預期的困難。

最根本的“困難”,恰恰就來自於杭州峰會本身—它的成果太過豐碩,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我們原以為,一個月內就能拿出一份八千字左右的成果總結報告—這個時間表參考的是我們過去幾年解讀G20峰會的經驗。然而,我們隨後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由於杭州峰會以及整個G20中國主席年的成果遠遠超出以往任何一屆,光是第一步收集和翻閱文件就費了很多時日,工作量大大增加,過去的“經驗”不管用了。成果不僅數量巨大,而且內容繁雜、領域眾多。因此,我們不時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與往屆不同的是,杭州峰會的成果不僅僅是若幹文件,還是一整套體係,是完整的發展理念。我們的G20研究者雖然研究領域跨度大、綜合能力強,但也不可能麵麵俱到,遇到拿不準的問題也難免“卡殼”,為了報告的高質量,不得不多方請教。最後,由於在G20中國主席年中,不同成果之間的相互聯係極為緊密,一處成果往往要在若幹個不同領域加以佐證;而文件本身也因為數量過於龐大,有的上網發布沒那麼及時,因此給研究造成困擾。結果,進度一拖再拖,字數不斷增加,最終十倍於預期,形成了目前這本書。整個過程本身,就側麵印證了G20中國主席年成果之豐碩—當然,我們的G20研究者也是相當辛苦的。

其次,困難還來自於本書與其他工作相交叉。人大重陽的規模並不大,全職人員隻有30餘名,而同時在手的研究課題常常有數個,“超負荷”本就是常態。例如,G20課題組同時還著手進行“一帶一路”、金磚國家機製等全球治理問題的研究。而G20研究恰恰又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投入,研究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第三是大量的協調工作。這份報告是由一個跨國團隊完成的:團隊由人大重陽國際研究部牽頭,院內數位主要部門負責人也參與其中,並由一位在中國智庫任訪問學者的外籍研究員擔綱主要執筆人。國際團隊的搭建和跨文化的溝通本身就是一門學問,期間也少不了學術討論乃至爭論,但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報告的圓滿。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課題組也為中國智庫的深度國際化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杭州峰會把G20推向了全社會,使之成為一門“顯學”。不過,在杭州峰會的“熱鬧”過後,作為致力於全球治理研究的智庫,我們感到有必要展示其中的“門道”。因此,我們組建了包括人大重陽外籍學者在內的“混編”課題組,準備做一次係統的梳理總結,形成一份詳實的研究報告,以此向廣大讀者係統地展現中國G20的成果,向下一屆G20主席國德國提出建議,並對G20的長期發展進行展望。

然而,盡管人大重陽已經在G20研究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在研究與撰寫過程中,我們依舊遇到了遠超預期的困難。

最根本的“困難”,恰恰就來自於杭州峰會本身—它的成果太過豐碩,給我們的研究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