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性格的絕對原則
有人問:“性格存在於何處?”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在之前已經做了相關說明——性格存在於其基點上。那麼,何為性格的基點呢?意誌決定的方式決定了不同性格,因此性格的基點就是意誌。
要說明一個人具有什麼樣的性格,隻需要說明這個人的意誌是怎樣做出決定的即可。在沒有決定的情況下,意誌幾乎不存在。如果非要說明它到底是什麼的話,那麼它是沒有決定的興奮或者是對事物單純的意向。
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可以在思想中看到自己的未來,可以看到自己未來成就的、占有的以及享有的到底是什麼。
說不要的人即便嘴上說不要,但他的欲望中還保留有想要的企圖,這種企圖在未來可能突然爆發,也可能通過某些隱秘的力量表現出來,還可能在未來慢慢趨向活動。將軍對勝利充滿欲望,所以他才會統帥三軍,艱苦訓練。“要”的欲望無所不在,就連神聖的教育都是從欲望開始的,但所有的欲望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後續的努力才能完成。
因此,人們從行動中培養能力和創造機會,而行動從欲望中產生堅強的意誌。這些都是形成性格的重要因素。
人的欲望範圍有多大,活動範圍就有多大。欲望一般來自於兩個方麵,其一是興趣愛好,其二是動物本能。
接下來,我們需要討論個人的能力與外界機會或阻礙的關係。我們知道,人達到自身目標的方式有很多種,因此,為實現目標而進行的中間活動的數量也很可觀。這些中間活動可能受到外部環境和內部心理的促進或阻礙,其影響也會隨著各種因素的增加而變得越來越複雜。
受過教育的人,其大多數活動都不是外部的活動,而是內部的活動,即思想的活動,它們的能力來自於內在的經驗。我們需要讓思想指向性格形成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一個人是否有動機與適應性。偉人們在進行外部活動之前就已經采取了思想上的行動,他們的外部活動是由內部活動複製而來。對非重要活動的企圖可以使他們將信念轉為依賴,依賴內部的活動來實現外部的活動,這種自信心使他們意誌堅定、行動果斷。